最近朋友圈都被一种柑橘刷屏了——它不仅甜过冰糖,还有个奇怪的名字叫“爱媛38号”。其实,从四川的爱媛果冻橙到广西的脆蜜金柑,这些柑橘不仅甜度爆表,它们的名字背后更藏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爱媛38号像实验室代码,不知火带着神话色彩,耙耙柑透着川味俏皮......这些看似随意的命名,实则是中日柑橘文化百年交流的生动缩影。
跨海而来的数字密码
爱媛38号这个名字听起来确实像某种神秘代号。其实,“38”这个数字来自日本爱媛县农业试验场的第38号杂交组合。就像每个人的身份证号一样,这个数字记录着它的品种谱系。
![]()
上世纪90年代,这个品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在四川盆地安了家。让人惊喜的是,它在中国的水土上表现得比在原产地还要出色。
四川的果农们通过调整种植间距、改良土壤配方,竟然培育出了含水量高达90% 的“果冻橙”。这堪称农业版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藏在名字里的诗情画意
如果说数字命名体现的是科学精神,那其他柑橘的名字则展现了东方文化特有的诗意。
比如耙耙柑,这个听起来土萌土萌的名字,其实有个雅致的学名叫作“春见”。因为它恰好在立春前后成熟,农学家们赋予了“春天相见”的美好寓意。
![]()
而果皮粗糙的“不知火”,名字更是充满想象力。它源自日本九州地区的神秘传说——渔民们在海面上看到的奇异火光,与果实表皮的凹凸形态产生了奇妙的联想。
更让人感动的是“明日见”这个名字。作为春见的后代,它既表明了品种渊源,又寄托着育种家“明日可期”的殷切希望。
从名字看市场智慧
一个好名字,往往能决定一个品种的市场命运。
。而近年来爆火的脆蜜金柑,改名前叫作“滑皮金柑芽变单株”——这么拗口的名字,难怪之前一直默默无闻。
![]()
名字背后还有不为人知的心酸。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曹立研究员,二十年如一日投身柑橘育种,曾经穷得连孩子的奶粉都买不起。正是这些科研工作者的坚持,才让我们今天能品尝到如此多样的柑橘。
柑橘命名的未来趋势
如今,柑橘的命名也与时俱进,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有的走文化混搭路线,比如“三星堆金柑”;有的充满科技感,比如“CRISPR-甜橙”;还有的采用消费者共创模式,让吃货们一起参与取名。
更令人振奋的是,我们现在也有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柑橘品种。比如金秋砂糖桔,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柑橘育种迈入了新阶段。
每次在水果店挑选柑橘时,我总会特别留意它们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藏着一段跨越山海的故事,凝聚着育种家数十年的心血。
这些柑橘承载的不仅是甜蜜的滋味,更是人类与自然对话的智慧结晶。尝一口清甜的果肉,仿佛能品味到百年来农学家们倾注的热情与希望。
下次当你品尝这些柑橘时,不妨细细品味它们名字背后的故事,那是一种比冰糖更值得回味的甜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