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吉林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安艳:让社区团结“一家亲”
吉林日报记者 祖维晨
走进吉林省延吉市建工街道延虹社区,街巷间既有各民族的传统风情,更有“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谊。这个住着汉族、满族、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10个民族、7703人的社区,因安艳的到来,愈发变得“一家亲”。
2021年4月,安艳接过社区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的担子,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魂,创新打造“123456党建+民族团结”工作体系,升级“三新服务模式”,推动“杂居散居”的社区逐步迈向“和衷共济”的新面貌。
初到社区时,安艳发现各族居民虽同住一个屋檐下、共走一条街巷路,但逢年过节各过各的,邻里间的热络总隔着层“客气”。
“要让感情近,先让脚步勤!”她首先把目光锁定在社区那处废弃大院。她跑部门、找资源,将一处堆满杂物的破旧大院改造成1000平方米的“民族团结宣传大院”。如今,这里成了社区最热闹的“打卡地”。乒乓球阳光棚下,常有各族居民切磋球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展板前,老人向孩子讲述民俗故事。
每年在这里开展的政策宣讲、文艺汇演等活动达80余场,居民在欢笑中拉近距离。安艳还在延吉市率先推出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机制,让辖区各族商户成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成功化解矛盾纠纷27起,在管理社区流动人口、引导居民互帮互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族团结不是喊出来的,是在解决一个个民生难题中焐热的。”安艳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用行动践行着。东明新城小区南侧4000平方米荒地曾是社区治理的“硬骨头”——杂草丛生、垃圾堆积,长期影响居民生活。
面对这一“老大难”,安艳主动担当,多次组织各族群众召开“居民议事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反复协调职能部门,最终形成改造方案。在她的带领下,经过数月努力,荒地变身“民族团结游园”,成为各族群众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
社区里独居老人多,“吃饭难”成了大问题。她又牵头办起“暖心食堂”,拉着辖区商户一起搭把手。自运营以来,1.1万余份热乎饭端到了老人手上,47位独居老人再也不用“冷一顿热一顿”。
食堂还成了“爱心驿站”:86场健康课让2100多人学到养生知识,“以老助老”结对20对,“兵妈妈认兵儿子”10对,受助的老人们主动加入社区志愿服务队,扫楼道、护环境,从“被照顾者”变成了“社区守护者”。
“不仅要住得舒心,更要过得宽裕。”2024年3月,安艳牵头创办“红石榴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暨人才孵化基地”,创新推行“培训+孵化+运营”模式,精准对接群众就业需求。
基地先后开设直播带货、美妆、AI应用、手工编织等22期课程,培训600余人次,帮助200余名各族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一系列增收成果,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发展中共享实惠,为民族团结注入了持久动力。
在安艳心中,各民族的文化就像不同口味的糖果,混在一起才更甜。
“百家宴”上,汉族饺子、朝鲜族辣白菜、回族特色面点齐聚一桌,各族群众围坐共品;趣味运动会中,多民族接力赛喝彩不断,欢乐声交织……每逢传统节日,她都会精心策划各种民俗活动,让各族居民在文化交融中增进感情。
她还发起“互嵌家庭”示范评选,369户家庭积极报名,20户家庭的暖心故事成美谈,事迹上墙做榜样,以家庭之力促团结。
她还组建了6支由各族居民组成的文体队,“红歌对唱”“民族舞蹈展演”“知识竞赛”等一场接一场,1.8万人次参与其中,在“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同过一个节”中,深深厚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认同。
如今,安艳依旧每天穿梭在街巷,她的脚步丈量着社区的每一寸土地,她的真心温暖着每一位居民。她让社区各族居民越走越近、越贴越紧,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常开不败。
来源:吉林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