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随着一汽奥迪A5(参数丨图片)L领航版在长春基地缓缓驶下生产线,一汽-大众正式跨越3000万辆产销里程碑,成为中国首家产销突破3000万辆的乘用车企业。
这一刻,不仅属于一汽-大众,更属于中国汽车工业。3000万辆的背后,是34年坚守的积淀,是数十万名汽车人无数次细微打磨、精益求精的结晶。在庆典活动上,从首任总经理到现任掌舵人,从中德双方管理者到一线模范员工,他们共同见证。
无论是3000万辆的成绩,还是专属纪念奖杯,他们闪耀的是荣誉的光芒,也是时间的刻痕,更是一代代汽车人初心不改的信念延续。正如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兼一汽-大众党委书记、总经理陈彬在致辞中所言:“3000万辆的成果卓著、意义深远,是中国汽车产业改革开放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陈彬总经理带领这家龙头车企再度面向未来。活动上,他郑重发布了一汽-大众“面向2030”的发展战略:以“效益领先、规模领先、科技领先、福祉领先、责任领先”为方向,以智能电动转型、科技创新、合资合作新范式、全要素出海为核心任务,全面锚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新标杆。
这不仅是一份企业规划,更是一种发展宣言。在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期,一汽-大众以3000万辆为新起点,不仅要继续代表“合资速度”的极致,更要定义“中国方向”的未来。如此,属于一汽-大众故事的精彩篇章,正在驶向新的时代路口。
方向,是走向未来的战略定力
如果说3000万辆的下线,记录了34年来一汽-大众的“速度曲线”,那么面向2030的发展蓝图,则勾勒出它在新时代的“方向”。站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一汽-大众没有停留在数字上,而是以更高的视野重新定义“3000万辆之后的方向”。
陈彬指出:“当前,汽车产业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先进技术快速迭代,竞争格局加快演变,机遇与挑战并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大众发布了面向2030的全新战略规划,以“五大领先、十大任务”为纲,全面锚定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的新标杆。
![]()
未来的方向,首先是从制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一汽-大众将以智能电动转型为核心战略,全力推进“油电混共进、全智并举”。按照规划,未来五年,一汽-大众将推出近30款新车型,其中新能源产品超过20款,并协同大众集团开发中国专属CMP、CSP平台,实现纯电续航800公里、混动油耗每百公里低于4升的突破。这样的规划,意味着一汽-大众不再被动跟随全球技术潮流,而是在中国市场自主定义智能电动新标准。
在智能化赛道上,一汽-大众以“两国九地”研发格局为支点,持续保持年均百亿级研发投入。同时将与华为、宁德时代等头部伙伴深度协同,加快电子电器架构、智驾软件、AI大模型等关键领域创新。陈彬强调,未来将协同大众集团开发中国专属CEA架构,实现“集成度提升30%,成本下降40%,周期缩短30%”。2026年首发的AI智慧座舱与2027年L3级自动驾驶量产,将成为这一战略方向的具体注脚。
![]()
更具前瞻性的是开放合作与国际化的新路径。一汽-大众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推动三大品牌协同出海,从整车到SKD多元布局,构建国内国际“双轮驱动”的新格局。未来五年,出口规模将突破10万辆,捷达品牌的本土化运营模式也将形成中国汽车出海的新样本。通过更高水平的全球资源整合与品牌共建,一汽-大众正在将“中国制造”升级为“世界品质”。
在陈彬的规划中,企业文化不只是“软实力”,更是发展的“内驱力”。“唯有主动焕新企业文化,才能让精神内核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陈彬的这句话,道出了文化与方向的关系。新发布的“创想之道3.0”企业文化,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开放新标杆”为愿景,以“诚信、创造价值、尊重、成就共赢”为核心价值观,重新定义了合资企业的精神坐标。
![]()
可以看到,3000万辆之后,一汽-大众的方向已从“追求增长”转向“创造价值”。这是速度之后的沉淀,更是厚积薄发的再启航。
3000万辆积淀出的品牌厚度
34年3000万辆,平均每年近90万辆,这是速度的量化表达。然而,速度从不是一汽-大众唯一的追求,比数字更深的是“一汽-大众式”成长的真正内涵。
一汽-大众的厚度,首先源于体系的构建。从最初引入德国精工标准,到如今反哺行业、输出管理经验,一汽-大众以合资企业的身份,率先在中国汽车工业中建立起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工业化体系。康采生产体系、奥迪特质量评审体系,成为中国汽车制造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标杆。它让中国汽车从“制造模仿”迈向“制造标准”,并以标准塑造竞争力,以体系成就产业链的共荣。
![]()
如今,这套体系不仅支撑着年产300万辆的庞大生产能力,也为中国汽车产业培养出数以万计的制造、研发与管理人才。正如业内所评价的那样:“一汽-大众的车间,是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缩影。”
体系之下,则是一汽-大众不断丰富的产品布局。从1991年的第一辆捷达,到今天覆盖轿车、SUV、新能源的全矩阵产品谱系,一汽-大众在中国汽车市场连续多年蝉联合资品牌销量冠军。捷达奠定了中国家庭轿车普及的起点,迈腾与奥迪A6L树立了中高级轿车的行业标杆,探岳、揽境等SUV产品则打开了主流合资SUV的市场新格局。每一代车型的成功,不仅源自市场选择,更是一汽-大众对中国用户需求的深入理解与技术持续迭代的结果。
![]()
时至今日,当中国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一汽-大众也始终保持品牌定力。无论是捷达独立成品牌,还是大众、奥迪双品牌稳健共进,企业都以清晰的品牌梯度、精准的市场洞察和前瞻的营销创新,赢得用户的长期信任。从“用户思维”到“共创生态”,一汽-大众不断用数字化手段重塑与客户的关系。
正因如此,3000万辆不只是一个数字,更是一段中国汽车工业现代化的集体记忆。它凝结着体系的力量、技术的跃迁、品牌的坚守与文化的传承。
一汽-大众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者
一汽-大众的每一次成就,不仅是企业自身的跨越周期,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它所承载的是一个企业的成功,更是一种时代逻辑的写照。
![]()
过去三十四年,一汽-大众的发展轨迹恰是中国汽车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从“引进来”的合资探索,到“走出去”的开放实践;从单一燃油车制造,到智能电动与数字生态的全面布局;从产业链协同到价值链共创,一汽-大众以实业报国的初心和持续创新的行动,为中国汽车工业提供了可验证、可借鉴的成长样本。
它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合资企业并非永远的技术接受者,而是可以成为标准输出者、产业引领者。它用体系的力量、技术的深度和文化的坚韧,证明了“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加速转型。
正如陈彬在致辞中所强调:“站在3000万辆的新起点,一汽-大众将以奋勇当先的新姿态,向着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标杆全力冲刺。”这一“新标杆”,不仅是对企业未来的期许,更呼应了《“十四五”规划》和《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所提出的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现代化经济格局。
![]()
在“十四五”进入攻坚收官、面向“十五五”全面布局的关键时期,中国汽车产业正承担着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重任。面对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深刻变革,中国汽车企业谁能率先完成从“规模增长”到“质量跃升”的蜕变,谁就能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三千万辆的一汽-大众,不仅展示了中国制造的速度极限,更象征着中国品牌的方向自信。从“追赶者”到“引领者”,一汽-大众用行动证明:在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合资企业同样可以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与推动者。
未来的中国汽车,不仅要跑得快,更要跑得稳、跑得准;不仅要制造更好的汽车,更要构建更智慧、更绿色、更共享的出行生态。这是对高质量发展的回应,也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贡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