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11月3日讯 作为山东省首例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肥城市以一场水土保持的“市场化破局”,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机械化规模耕作、水土保持循环治理、农民增收等多赢的局面。
近日,在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关村,一场坡耕地流转金发放活动正在举行。耕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所带来的红利,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生态现金红包”,发放到每一位村民手中。
“真是没想到能领上钱,以前地也太小,沟沟坎坎的,下雨天也不好种,现在经过村里统一整治,地块变大了、平整了,也可以用机械来耕作了。我把地承包出去了,农闲的时候我还能赚一份打工钱。”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关村村民刘同常告诉记者。
肥城市位于鲁中山区,丘陵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属泰山西麓省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曾经这里地块零散,面临着耕作不便、收成低等难题,被村民称为跑土、跑肥、跑水的“三跑田”。为改变这一状况,肥城市老城街道实施了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通过地块合并平整、建设灌溉排水系统和植物护埂等工程,将3594亩零散坡地,整合为集中连片良田。今年入秋以来,我省遇到了突破历史极值的连续降雨,老城街道坡耕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区的农田,不但没有像往年雨季出现滑坡坍塌等水土流失情况,而且新建成的梯田排水良好,没有出现积水内涝现象。
肥城市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党建工作办公室主任江汀说:“治理后项目区年蓄水能力提升18万立方米,水土流失强度下降76%,植被覆盖率从22%跃升至45%,真正让荒坡地变成了会呼吸的生态海绵。”
土地整理好了,如何让生态治理优势转换为经济效益?肥城市老城街道通过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推向市场,完成了全省首例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肥城市老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江汀介绍:“我们委托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对治理后的1200亩坡耕地进行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通过对比治理前后的水土流失强度、植被覆盖率、蓄水能力等指标,科学评估,最终核定生态价值年增量达50.6万元,较治理前提升了230%。”
这一评估结果为生态价值“明码标价”,也吸引了农业企业愿意为“生态溢价”买单。不久前,就在这片丰收的梯田上,老城街道与山东领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签署《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协议》,公司以150万元价格获得3年经营权。
“虽然我们流转土地的价格远远高于当地的平均价格,但我们看中的是它的优势,优势在哪呢?就是规模化,生态治理后带来的高附加值,土壤肥力提升,和灌溉效率提升,这一切都是发展特色农业必备的条件。”山东领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善文说。
这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通过市场化机制使生态保护的价值看得见、摸得着,150万元的生态价值收入增加了流转土地农民的收入,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肥城市老城街道大石关村党支部书记孙文远说:“我们村里统一将零散的土地组织流转并进行综合治理,把零散地块变大田,使土地流转收入大幅增加,我们村今年共治理坡耕地2009亩,仅此一项在原来的基础上就能增加集体收入18万元,农户增加收入60万元。”
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土地流转的收益还反哺了水土保持治理,形成“治理——增值——再治理”的良性循环,使生态效益得以持续释放。肥城市老城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负责人邢立军表示:“我们建立了街道+村集体和企业三方共管机制,并将生态价值转换的20%作为收益,今年,我们共修建了2.3公里、加固了15处土坎和护坡,为后续长效治理提供了保障。”
这笔交易资金如同“生态种子基金”,让水土保持治理模式从“政府输血”转向“自我造血”。作为山东省首例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通过“市场化破局”,让生态保护从“成本投入”变为“价值产出”,实现了多赢局面。
闪电新闻记者 王迅 泰安台 李灿民 李雪莹 赵加栋 泰安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