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听AI播客
阅读全文需5分钟
暮秋时节,广袤田野遍地金黄,10亿亩高标准农田托起1.4万亿斤粮仓!
成绩单很亮眼,但问题也不容小觑——
设计不合理、施工不达标、设施老化损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
“耕”基不容动摇,整治利刃出鞘。
4月24日,农业农村部重磅出击,对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再动员、再部署,成立由精干力量组成的高标准农田整治部级专班,一场刀刃向内揭短亮剑的重大行动在大江南北的田畴阡陌间全面铺开。
![]()
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新港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丰收图景。
亮剑!打响“农田保卫战”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从2004年起步,党的十八大加速,二十大作出战略部署,政策资金双管齐下,一路快马加鞭发展。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10亿亩,农田变良田的嬗变在多地上演。
- 甘肃省定西市
,传统“二牛抬杠”耕作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机械化作业让种植效率大大提升;
河南省夏邑县
的农民“一刷码就出水”,一个电话就能报修;
- “世界屋脊”西藏
,贫地变沃土,亩均增产5%以上。
黑龙江省巴彦县
的万亩玉米基地,农机手一人就能管控几千亩地,高架喷洒车一扫就是30多条田垄;
湖南省桂阳县
的“巴掌田”连成了片,大型机械终于能开进田间;
浙江省兰溪市
的农民再也不用为抢水发愁,四通八达的水渠让稻田实现了“用水自由”。
江苏省南通市更是把智慧农业玩出了新高度。在该市通州区金沙街道万亩智慧农场,无人插秧机、智能收割机成为标配。农场负责人黄建介绍,依托物联网设备,田间气象站、墒情监测仪实时采集数据,22台智能机具实现全程托管,10人即可管理整个农场。
然而,从审计、财政监督检查、媒体反映情况看,工程质量不达标、验收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监管形势依然严峻。高标准农田建设利国惠民,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治”,不仅是对农田质量的提升,更是对粮食安全防线的加固。
土地是最诚实的史官,它用龟裂的田亩记录敷衍,用干瘪的稻穗书写问责。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直指问题要害,对2019年以来的项目逐项“过筛子”。
在洞庭鱼米之乡的三湘大地,对2019年以来立项项目开展“地毯式”排查,运用混凝土回弹仪、无人机航拍等先进技术全面排查;位于华北平原腹地的河北邱县,组建4支巡查组,对1043.18公里田间管网、217.33公里田间道路、272台变压器等设施徒步排查,建立145个问题台账;处在中华粮仓的黑龙江省尚志市,实行部门分工查、举一反三查、审计拓展查、分组包片查、举报复核查、群众参与查的“六查”工作法。
![]()
高标准农田整治部级专班调研组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开展工程质量抽测,图为工作人员使用回弹仪检查沟渠强度。 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平 摄
良田一亩,责任千斤。“回头看”是为了更好地向前进,当秋后算账变成秋后算“粮”,那些清仓见底的问题清单,终将在整治过后兑付成沉甸甸的收获。
硬核!整治放大招
这场整治,不是纸上谈兵,手段相当硬核。
“农田110上线”,全民监督。农业农村部与各省份公开并及时更新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诉举报电话,有网友称赞这是开通了“农田110”举报专线,以此为契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常态化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对发现的问题分类施策,形成“发现—整改—验收—销号”的工作闭环,既有雷霆手段,又有绣花功夫,彰显了整治工作的系统性和精准性。
各地亮出实招。福建省漳浦县官浔镇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发现灌溉设施不好用,当地立即组织清淤疏浚、修复损毁道路,并重新优化灌排系统设计;四川省大英县回马镇夏家沟村建设项目土地平整后出现鹅卵石、排水不畅等问题,当地投入88万元专项管护资金,清理整治;江苏省灌南县、涟水县针对曝光的农桥质量和渠道问题,迅速组织维修加固,并举一反三加强工程管护。这些案例生动诠释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的整治要求。
创新举措层出不穷。宁夏实行“一项目一责任人”制度;内蒙古创新“四会两确认六签字”机制;河南省推行“五真”工作法;甘肃省建立“六位一体”管理机制;安徽省六安市将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与农业生产需求、水利项目、村庄治理相结合,推动项目建设有效性、农民土地收益和社会治理效能的“三提升”;山东建立“以图巡田”联动检查机制,整治各类问题1763个。这些创新实践犹如星星之火,正在形成燎原之势,为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整治提供坚实助力。
纪委监委同向发力。河南省成立5个调研组,赴5个市县调研,组织所有市地级纪检监察机关开展“推磨式”交叉互查,党纪政务处分434人;河北省结合纪检监察工作要求,省市县三级累计问责111人。谁在农田建设上动手脚,谁就要“挨板子”!
“黑科技”齐上阵,亮点频出。电子招投标、机器管招投标、人工智能评标等技术创新为整治工作注入智慧力量。湖南推行“机器管招投标”,实行“三盲评标”(盲选专家、盲评标段和标书);江苏泰州通过“制度规范+标准文本+智能平台”三位一体,构建起标准化、规范化的线上交易环境。
资金拨付“提速度”。福建省三明市推动11个县级国库账户下设立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子账户,实行专户管理。
“保险+维修”机制强化高标准农田管护。河南省开封市引入保险公司,2021年以来,累计管护13.9万眼机井,维修1.7万眼机井。
立规!治标又治本
“仓廪实,天下安。”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的长远大计,专项整治行动则是确保这一大计落地生根的关键举措。
今年4月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均成立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或工作专班。截至10月底,已启动摸查项目近5万个,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
农业农村部下沉调研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播放3期警示片,投入1500多万元组织第三方专业机构抽测工程质量,部省两级投诉举报渠道有效运转,种种举措都彰显出整治决心。此外,农业农村部还于10月10日成立了耕地质量和农田工程监督保护中心,给良田配上了“专属管家”。
![]()
技术专家下沉一线现场查阅吉林省白城市 镇赉县高标准农田项目图纸。农民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平 摄
当前专项整治工作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咬紧牙关,把“压实责任”四字化作手心的茧、裤管的泥。对整治不力的,农业农村部及各级党委政府动真格约谈、通报、曝光,坚决啃下“硬骨头”。
“农田质量决定着大国粮仓的成色”,建章立制是确保长效的关键。为此,农业农村部全面查找制度短板和漏洞,加快构建“1+N”的制度体系。同时,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诉举报线索受理工作机制、问题快速发现响应处置工作机制、约谈通报暗访3个工作机制。
各地也陆续出台了一批管理制度和政策文件。甘肃省形成了以《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条例》为统领的“1+1+6”政策体系;安徽省构建“12345”制度标准体系;贵州省制定了《贵州省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十严禁”》。
整治成效已经写在田间地头。河北邢台,老李的一个举报电话唤来了农田维修队;天津宝坻,问题发现后及时更换了故障阀门,加固了疏松的桥路;贵州凤冈,垮塌的田坎和受损的排洪沟在第一时间得到修复。
河北省黄骅市一位合作社理事长感慨道:“以前一下暴雨,老百姓就睡不着觉,生怕庄稼被淹。”现在,高标准农田旱能灌、涝能排,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县,种植大户马志龙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联合收割机一天一夜就能收400亩!采用滴灌技术后,青贮玉米亩产能达到4.6吨,比传统漫灌高出一吨多。”在这里,科技与土地实现了深度融合,高标准农田正成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坚实载体。
更令人振奋的是科技在农田监管中的应用。广东省引入人工智能监管,AI模型平均5分钟产生一个评审报告,较传统人工审查效率提升约30倍,AI审查发现问题准确率超70%。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场专项整治行动,以最严格的标准立规矩,以最有力的监管抓落实,通过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不仅治愈了高标准农田的“隐疾暗伤”,更重塑了农田建设的“筋骨血脉”。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炜 唐亚华 李金平
![]()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农民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原标题:揭短亮剑筑“耕”基
音频:AI生成
监制:张燕 编辑:李忆宁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