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759万亩,年平均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00万亩左右,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535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食亩均增产100斤左右,耕地质量平均提升1个等级左右,节水、节电、节肥、节药效果明显。
“‘巴掌田’变成了连片田,泵站、喷灌一应俱全,农机敞开跑,旱涝不发愁。”泰安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党支部书记刘太钢指着连片的农田说。通过高标准农田整治工程,该村曾经零散分布的190公顷碎片化耕地被重新规划为11个标准化农田单元,块均面积由0.6公顷扩大到17.33公顷,不仅新增耕地近7.33公顷,更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格局。
今年,肥城已在7个镇街推进5.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截至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4万亩。
“地块连片了,道路宽敞,大中型机械两三天就能收完玉米,配套的水渠几天就能浇完地,省工省钱还节水。”在菏泽市巨野县田桥镇,3.3万亩高标准农田占全镇耕地的73%,种植大户王光坦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之一。
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粮食生产基地,巨野县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自2019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7.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43.6万亩,覆盖16个镇街412个行政村,惠及11万户群众。严格遵循“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标准,累计新打机井5005眼、建设泵站43座、新建桥涵1557座,让“碎片化”耕地变身“丰产田”。为保障“三秋”生产,巨野县调度玉米收获机2136台、小麦播种机12380台,同时强化农机维修与安全监管,严查假劣农资。
在聊城市高唐县杨屯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种植大户庞桂兴说,以前浇地跑断腿,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后,手机一点,水就自动送到庄稼“嘴边”。
高唐县农业农村局农村经济服务中心主任丁鑫告诉记者,自2019年以来,高唐县已累计建成38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配套智能灌溉井房、节水管道,清淤疏通沟渠,昔日“望天田”变成稳产高产的“优质粮仓”。
高标准农田建设破“碱”生金,曾经的盐碱地上正崛起一座座粮仓。山东出台省级盐碱地综合利用实施意见,扎实推进国家试点项目,连续4年在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安排盐碱耕地治理,改造提升盐碱耕地200多万亩。
近年来,东营市利津县抢抓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机遇,在千方百计改良提升土壤结构的同时,实施雨洪资源集约利用、“坑塘蓄水+泵站+低压管道+水肥一体”灌溉系统,着力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共建中度及重度试验示范基地,试验研发垄作滴灌水肥剂一体化、耐盐作物选育等技术,提高出苗率。
丰收时节,在东营市河口区新户镇万亩玉米种植基地,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地处黄河下游退海之地的河口区,耕地中不同程度的盐碱地占比达80%以上。河口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庆光介绍,近年来,河口区大力实施片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全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形成了“农田入机、管网入地、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良田体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产量明显提高。
借助全国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的实施,滨州市沾化区大力推进盐碱地改造提升工作。“除了改良土壤,我们还注重推广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在农田里,智能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卫星遥感监测等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增加了农民收入。”沾化区农业农村局土壤肥料技术指导股股长王学忠说。
山东省财政厅农业农村处处长高洁介绍,山东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提高高标准农田省以上财政补助水平。自2024年起,全面取消对产粮大县的资金配套要求,并将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亩均投资标准分别提高到2800元和2300元。2025年,已筹集资金91.96亿元,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377.29万亩,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同时,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2023年以来,筹集资金10.33亿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效拓展粮食生产空间。(经济日报记者 王金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