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现在有点纠结,当年费劲把汉字从课本里全删掉,现在又得乖乖加回去。
你想啊,朝鲜半岛用汉字当官方书面语整整1600年,儒家经典、国家律令、碑刻铭文全是汉文写的,这跟咱们用汉字的习惯差不多。
![]()
甲午战争之后不一样了,朝鲜王朝慢慢衰落,民族主义开始抬头,谚文也就是现在的韩字,被当成“民族觉醒”的象征,1948年韩国成立,直接颁布《韩文专用法》。
政府公文里一个汉字都不许有,到1970年,朴正熙政府更彻底,把小学教材里的汉字全删了,街上的招牌、公共建筑的题字也都换成韩文。
![]()
连首都“汉城”都改成“首尔”,光化门那块挂了多年的汉字牌匾都给摘下来了,当时觉得这样才算“纯纯的韩国文化”。
韩文有个天生的问题,它是表音文字,俩词发音一样意思能差十万八千里。
![]()
法律文书里要是把“心肌梗死”和“心肌炎”弄混,那可不是小事,连“韩国”这俩字的汉字写法,好多高中生都写不对。
更麻烦的是古籍,学者想研究朝鲜王朝的档案,得先花好几年学汉字,不然那些文献跟“天书”没区别,这社会成本可不低,本来想靠删汉字立“民族特色”,结果反倒给自己添了不少糟心事。
![]()
后来政府也看出来不对劲,2005年首尔先松口,让学生重新学汉字,2008年初中干脆开了汉字课,现在企业招人,都把“汉字等级”当成加分项,你看,绕了一大圈又绕回来了。
韩国这事儿还没理顺呢,越南那边也有类似的麻烦,不过越南的问题是法国人闹出来的。
![]()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越南,说“汉字是中国奴役的标志”,直接把科举废了,私塾也关了,逼着越南人学拉丁化的“国语字”。
1945年胡志明在河内巴亭广场读《独立宣言》,用的就是国语字,之后越南民主共和国直接立法,把国语字定为唯一官方文字,汉字就这么退出了公共领域。
![]()
老建筑上的汉字匾额被刮得干干净净,文庙墙上的楹联现在没几个人能看懂,千年的汉诗、碑刻就搁博物馆里当摆设。
年轻人连《大越史记全书》这种核心典籍都读不了,对“越南北属时期”的历史知道得稀里糊涂,课本里还总把中原王朝说成“殖民侵略者”,本来挺清楚的历史,越搞越乱。
![]()
不过现在情况又变了,2024年中越双边贸易额都破两千亿了,中国成了越南重要的贸易伙伴。
越南人也不傻,把汉语设成高考选考科目,河内、胡志明市的中文补习班到处都是,街上的中越双语招牌也多了起来。
![]()
当年被法国人剪断的汉字纽带,现在靠做生意又慢慢接上了,你说这算不算“绕远路回家”?
蒙古国,被苏联改了文字,想改回来有点难
蒙古国的情况更特殊,它的“去中国化”不是自己想干,是苏联推着干的。
![]()
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就过来搞“文化换血”,说传统的回鹘式蒙古文是“封建残余”,1946年起强制推行西里尔字母,也就是俄文字母的变形,不光改文字。
连宗教也没放过,搞“灭佛运动”,九成的藏传佛教寺庙被拆了,和尚都被逼着还俗,课本里的历史也改了,把元朝说成“蒙古帝国殖民中国”,把清朝对蒙古的治理说成“掠夺牧场”。
![]()
乌兰巴托市中心有个成吉思汗雕像,特意面朝南方,底座上还刻着“剑指长城”,这操作也是没谁了,明显是想跟历史上的联系切割。
苏联解体后,蒙古国想把老文字捡回来,2015年颁布《语言法》,说2025年1月1日起,政府公文必须同时用传统蒙文和西里尔蒙文。
![]()
可三十年过去,会传统蒙文的人已经不多了,2020年国家公务员考传统蒙文,通过率才12%,15万名公职人员里,一半都不到的人支持双语并行。
更矛盾的是,蒙古国九成的矿产都卖给中国,经济上靠中国吃饭,30岁以上的人好多对中国没好感,可年轻人却爱往中国留学,呼和浩特、北京的大学里,蒙古留学生不少。
![]()
一边靠中国赚钱,一边在文化上纠结,这日子过得也挺拧巴。
新加坡,华人多却偏用英语,身份有点乱
新加坡的“去中国化”最有意思,明明75%的人口是华人,却偏要往英语上靠,1965年新加坡独立,周围都是马来穆斯林国家,李光耀政府怕被当成“第三中国”。
![]()
干脆定了“英语立国”的路子,英语成了第一官方语言,政府办事、学校教书、媒体说话全用英语。
1980年更彻底,把东南亚唯一的华文大学南洋大学给关了,华语变成“族群母语”,一周就上两三节课,还得跟马来语、泰米尔语轮着来。
![]()
政府一边搞“讲英语运动”,鼓励大家在工作、生活里说英语,一边又搞“华人华语运动”,怕华人忘了自己的根,这两套操作本身就有点矛盾。
1990年的时候,才18%的家庭以英语为主,到2022年,这个比例已经涨到48%,快一半了,同期能流利说华语的家庭,从五成掉到三成,好多华人孩子连闽南语、潮州话都不会说。
![]()
西化确实给新加坡带来了经济奇迹,现在成了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人均GDP在亚洲排前列。
可文化上的代价也不小,2025年的调查显示,54%的新加坡人说“会说中文也不一定是自己人”,还有两成年轻华人说“下辈子不想当华人”。
![]()
春节、中秋这些传统节日,慢慢变成商场促销的由头,年轻人用英语说“新年快乐”,却看不懂祠堂里的祭文,闽南语童谣、潮州戏曲在公共场合几乎见不着了。
不过新加坡想彻底跟华人文化切割也切不干净,新加坡式英语里全是华语、马来语的词,比如“kopi”(咖啡)、“hawkercenter”(小贩中心)里的“hawker”。
![]()
其实都来自闽南语,这些文化基因就像藏在骨子里,想抹都抹不掉,这四个国家折腾了这么多年“去中国化”,结果都差不多,历史记不清了,身份搞乱了,还花了不少冤枉钱。
韩国为了改教材、换招牌花了不少钱,越南恢复汉字教学,得重新编教材、培训老师,蒙古国推双语公文,每年都要多花不少行政成本。
![]()
现在大家又都慢慢往回找,韩国加汉字课,越南考中文,蒙古捡传统蒙文,新加坡搞“华语运动2.0”。
其实文化这东西,不是想删就能删掉的,它跟历史记忆、社会结构、经济网络绑在一起,硬要跟历史割裂开,最后只会自己麻烦。
![]()
与其纠结“去”还是“留”,不如承认以前的联系,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找个平衡点。
就像韩国现在既用韩文也学汉字,越南既用国语字也重视中文,这样既不丢自己的特色,也能跟周边国家好好合作,这不比硬搞“文化净化”强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