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全网都在火力全开讨论日本,我学日语多年,也去过日本几个城市,也谈谈我对日本的印象吧。
汉文气息浓厚
日本是汉文化圈国家中唯一没有强力废除汉字者,所以现在满大街都是汉字,这为去日本的中国人提供了莫大的便利。比如,路标、地名,都以汉字为主。而且和日本人交流时,纵使不懂日语,写汉字,他们也能看懂个大概。
![]()
日本寺庙祈福台
公元285年,百济儒生王仁把汉字、汉文化传到了日本,日本视若珍宝,借助汉文化的滋养,迅速文明开化起来。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一度全盘西化,也开始了“言文一致”运动(如同我国百年前“新文化运动”那样),开始简化汉字,还废除了很多汉字,甚至有人觉得最好完全废除汉字,但最终汉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而且日本还自创了很多汉字,又把一些汉字词汇传到了中国,比如:派出所、电话、法人、杂志、出版社、物理、化学、达人,等等,太多了。
正因为日本把汉字推陈出新甚至反向影响到了汉字的老家中国,所以日本人很有文化自信,把汉字当成自己的,不像韩国(朝鲜)、越南那样把汉字当作天朝“殖民”他们的“罪证”。
传统保留较多
因为日本不是唯物主义社会,也没有经历“破四旧”,纵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文革期间,“小将”们也主要是反美、反权威,所以,日本的传统文化保留得比较完善,比如寺庙、神社里的祭拜活动,以及各地的敬神拜鬼祈福活动,千百年来都一如既往进行着。
![]()
左:日本寺庙,右:电梯口和服女人
在日本街头,会时常见到穿和服的人,当然有不少是外国游客(尤其是中国女游客),但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回到家后会换上传统服装,参加宴会时也会穿传统服装。不像在中国,几乎没有人把汉服当作日常衣服来穿。
日本的寺庙、古屋、名人故居等保留得也比较好,不是说这些东西几百上千年没坏,而是坏了也是修旧如旧,新建的也是做出沧桑的风格,体现出了对民族传统的尊重。当然,日本人本身也比较钟情于古朴风,盖房喜欢用原色木料,也任由木头雨淋日晒变黑。
环境干净整洁
日本是海岛国家,而且总体来看气候温暖多雨,所以空气湿润、草木茂盛,鲜见扬尘裸土,这是其街道干净卫生的自然条件。我国北方地区,也会通过向空中喷雾、地上洒水来除尘保湿,但成本太高,而且治标不治本,一刮风,中亚、外蒙的沙尘仍然会被吹过来,所以,这方面不要和日本作比。
日本普通人也很讲究卫生,我在日本街头四处寻找垃圾和小广告,确实难找,但也有,比如背街小巷或高架桥下。但日本的街道、店铺比中国很多城市的都干净,日本人也有耐心做卫生。我见到一家店铺,开门后店员先是挂牌子说是清洁时间,然后用手持吸尘器吸地板、吸沙发缝,再用刷子刷门口台阶。在中国,门前台阶能用拖把拖一下就不错了。
![]()
左:树下苔藓,右:背街小巷
日本水多,所以洗刷比较方便,但古代日本人只是讲个人卫生、不讲公共卫生。古时候他们的厕所都是建在河道上,污秽直接冲走,下游人又取水饮用。还有一家人在一个池子里洗澡,男女在一个澡堂里洗澡,想想就不干净。日本大约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强力整治公共卫生,清理河道,搞绿水青山,甚至把很多垃圾桶都撤了,乱扔垃圾也罚得很重。但逛街时喝完水、吃完东西一直掂着空瓶子和包装纸,也十分不便。另外,对日本乱七八糟的电线,我也不敢恭维。
崇尚精细审美
顾及细节,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传统,更是衣食富足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
日本人礼细,敬语系统发达,同一个词,对不同人,要变来变去以示尊敬或谦卑,中国古代也有,现代白话文运动后,几乎没有了,有人说这是汉语的粗鄙化,也有人说是平民化。日本人对人常常鞠躬行礼,甚至在你走后还会对着你继续鞠躬,直到完全看不到你,这在中国是见不到的。不管是否虚伪,但礼多人不怪。
![]()
日本的井盖和树下挡土篦
日本的公共设施,都有明显的标识和详细的提示语,不少出租车和公交车都有专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升降台。马路沿上的路边石、树周围的挡土篦、下水井盖,都会刻画上城市文化符号,而我们的井盖一般只写其功能,比如“污水”“雨水”。
![]()
日本盒饭
日常用具,也会执着于雕花、描漆、布置。比如雕花的拉门门环,精致的屋帘穗子,别致的商铺徽章。例如,一个盒饭,会给你分成12个放不同食物,量虽小,但看着好看,还有熊本的熊饭盒,很多人吃完后都拿去收藏了。
喜好短小之物
我们一直说小日本、小日本,日本确实很喜欢小的东西,古时候日本人身材矮小、房子也小。明朝郑若曾的《日本图纂》写道,日本房屋“庳而小……望之殆如鸡栖”。意思是日本人的房屋矮小简陋,像鸡窝一样。因为日本多地震、台风,房屋越高,越容易倒塌,而且倒塌时伤人更甚,同理,个子高的更容易被房屋砸死。所以,个子矮、房屋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战时,侵华日军不少身高在一米五以下,为了弥补身高不足,日本人加长了步枪和刺刀的长度。我在日本也见到一些身材矮小的老人,但年轻人现在都长高了。
![]()
左:日本酱勺,右:日本超市水果区
日本人喜欢小巧的东西,所以盘子小、碗小、勺子小、西瓜小、汽车小……总之是能小尽小。我在饭店吃饭,向服务员要酱勺,竟然给了一个挖耳勺大小的勺勺。 超市的西瓜是按片卖,香蕉按瓣卖,肉也是以100克为单位保鲜膜包好。街头的汽车很多都是小小的,宛如我们的老年代步车。
社会固执少变
日本人给人的印象都是十分圆滑,笑眯眯点头哈腰,但嘴里一套、心里一套,实际上日本人受西方影响,加之老龄化严重,待人接物缺少变通,暮气沉沉。
日本人的固执表现在时间观念和一些生活习惯上。他们时间观念比较强,稍微差一点时间都不行。比如商店8点营业,不到时间,就是不让客人进去,提前一分钟也不行。我曾在博多车站吃牛舌饭,老远看到商店已亮灯开门,约摸着还有两三分钟,就打算进去,结果服务员飞快窜过来,扶住我的肩膀往外推,还指着牌子,说还没到营业时间,这让人十分不爽。还有去饭店吃饭,不让你随便坐,服务员非要把你领到某个位置,当然,还有他们聚餐时的AA制,吃完每个人当场算钱,这都是从西方学来的糟粕吧。还有那种热得手指滴汗还要西装领带的固执,简直到了自虐程度。
![]()
日本货币(最上那枚是我国一元硬币)
日本老龄化十分严重,老人怀旧、接受新事物较慢,自然会让社会变得固执、落后。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接近30%,日常生活中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一些习惯,比如投币售货机、现金支付、很大的电视遥控器、还有在中国已绝迹的鱼骨天线。反正是出门带着钱包外加一大把硬币,让人恍若穿越过去。还有到处是老人司机、老人服务员,也让人提心吊胆他们会不会突然中风摔倒让你摊上事故。
我们批判日本军国主义,抨击日本对侵华罪行缺少反省恬不知耻,但对他们做得好的地方该学习还是要学习,比如审美教育、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卫生习惯;对做得差的要引以为戒,比如哗哗响的高铁、投币的自动售货机、乱七八糟的电线,这些在几十年前可都是他们的先进事物,只是后来创新不足、更新较慢,落后了。
我去日本时,对日本毫无艳羡情绪,反而是在满大街找他们的缺陷,同时在和中国作比。日本曾经超越中国,目前虽然没落,但人均GDP还是中国的2.5倍,我们要正视中国的崛起,也要直面日本的对华底气。倭寇要打,日语要学,只有知己知彼、师夷长技,才能强大自我,威镇寰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