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年—约公元前86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继承父职任太史令,后因李陵之祸受宫刑,但仍发愤著书,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三千多年历史,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记录史实,还通过生动叙事和人物刻画,体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史学思想,对后世史学和文学影响深远。
![]()
正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
![]()
生僻字注音
· 遗(wèi):赠送。
· 宦者令(huàn zhě lìng):宦官首领。
· 缪(miào):姓氏。
· 蔺(lìn):姓氏。
· 袒(tǎn):脱衣露体。
· 斧质(fǔ zhì):古代刑具,斧头与砧板。
· 奉(fèng):捧持。
· 瑕(xiá):玉上的斑点。
· 睨(nì):斜视。
· 详(yáng):通“佯”,假装。
· 褐(hè):粗布衣服。
· 镬(huò):古代大锅,用作刑具。
· 孰(shú):通“熟”,仔细。
· 嘻(xī):惊叹声。
疑难字注释
· 和氏璧:传说中的宝玉,出自楚国和氏。
· 易:交换。
· 徒见欺:白白被欺骗。
· 宦者令:宫廷宦官的首领。
· 舍人:门客或家臣。
· 肉袒伏斧质:脱去上衣,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
· 曲:理亏。
· 均之二策:比较这两种策略。
· 宁许以负秦曲:宁可答应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 完璧归赵:完整地将玉璧带回赵国。
· 章台:秦宫台名,非正式朝堂。
· 列观:普通的台观,非正式宫殿。
· 严:尊重。
· 修敬:表示敬意。
· 九宾:古代外交中最隆重的礼节,九位迎宾赞礼的官员。
· 广成传舍:宾馆名。
· 衣褐:穿着粗布衣服,伪装成平民。
· 径道:小路。
· 汤镬:沸水大锅,古代酷刑。
· 孰计议:仔细商议。
· 廷见:在朝堂上接见。
![]()
分析文章的意义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完璧归赵”故事,是司马迁笔下的经典片段,通过蔺相如出使秦国的经历,展现了战国时期外交斗争的复杂性与个人智慧的重要性。本节选不仅情节完整、戏剧性强,更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学和哲学意义。
![]()
一、历史背景与政治意义
“完璧归赵”发生在战国后期(约公元前283年),当时秦国通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推行远交近攻策略,意图吞并六国。赵国作为中原强国,拥有和氏璧这样的珍宝,成为秦国觊觎的对象。秦昭王以十五城换璧的提议,实为政治试探,意在测试赵国的外交弱点和军事实力。如果赵国轻易交出玉璧,可能暴露其懦弱,导致秦国进一步侵略;如果拒绝,则可能引发战争。司马迁通过这一事件,揭示了战国时代小国生存的艰难与外交博弈的残酷性。
故事中,蔺相如的“完璧归赵”不仅保全了赵国国宝,更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利用秦国的贪婪与虚伪,以智谋化解危机,体现了小国在面对强国时的灵活策略。这种外交智慧反映了战国纵横家的思想,如苏秦、张仪等人的谋略,但蔺相如更强调诚信与勇气的结合。历史意义上,这一事件延缓了秦赵之间的直接冲突,为赵国争取了时间,但也预示了后来长平之战的悲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此事,旨在警示后世:强权虽可畏,但智慧与勇气能暂时制衡,强调外交在乱世中的关键作用。
从更广的历史视角看,“完璧归赵”体现了中国古代“以小事大”的智慧,类似于《孟子》中“小国事大国”的论述。秦国以强凌弱,但蔺相如通过道德高地(如指责秦王无礼)和风险控制(如让从者怀璧归赵),扭转了局面。这反映了儒家“义利之辨”的思想,即国家利益不应以牺牲道义为代价。司马迁作为史家,通过此事批判了秦国的霸权主义,歌颂了赵国的抵抗精神,对后世如《汉书》《资治通鉴》的编撰产生了影响,成为历代王朝处理外交关系的借鉴。
![]()
二、文学价值与叙事艺术
司马迁在《史记》中以纪传体形式叙事,“完璧归赵”段落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首先,故事结构紧凑,从赵王决策到蔺相使秦,再到高潮冲突和结局,环环相扣,符合古典戏剧的“起承转合”。开头赵王与廉颇等人的谋议,设置悬念;中间蔺相如与秦王的对峙,充满张力;结尾完璧归赵和蔺相如升迁,圆满收场。这种叙事节奏使故事易于背诵和传播,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典范,如元代杂剧《渑池会》便借鉴此情节。
其次,司马迁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对话,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例如,“怒发上冲冠”一词,形象地刻画了蔺相如的愤怒,成为成语流传至今;“持璧睨柱”的动作描写,凸显了危急关头的决绝。这些细节不仅让人物栩栩如生,还体现了司马迁“实录”精神,即在历史真实基础上进行文学加工。对比其他史书如《战国策》,司马迁更注重人物心理描写,如蔺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显示其机敏判断,这影响了后世小说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塑造。
语言上,司马迁采用简练的古文,夹杂口语化表达,如“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既符合历史语境,又易于理解。生僻字和疑难词的运用(如“睨”“镬”),丰富了文本的文学性,但通过注音和注释,现代读者仍可领略其魅力。整体上,“完璧归赵”的文学价值在于它将历史事件升华为艺术,体现了《史记》“文史结合”的特点,对唐宋古文运动如韩愈、苏轼的作品有深远影响。
![]()
三、人物塑造与精神内涵
蔺相如是“完璧归赵”的核心人物,司马迁通过其言行,塑造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忠臣形象。首先,他的“智”体现在策略谋划上:在赵王犹豫时,他提出“宁许以负秦曲”,将道德压力转嫁给秦国;在秦王轻慢时,他假称“璧有瑕”夺回玉璧;最后,他让从者怀璧归赵,避免直接冲突。这种智慧不是狡诈,而是基于对局势的敏锐判断,体现了儒家“智”的德行,即《论语》中“知者不惑”的境界。
其次,他的“勇”表现为临危不惧:在秦王殿堂上,他直言指责,并以“头与璧俱碎”相胁,这种勇气源于爱国情怀和个人操守。司马迁通过蔺相如与秦王的对比,突出了小人物在大国面前的尊严。秦王作为强国君主,虽有权势,但被描绘为虚伪贪婪;蔺相如则代表正义,坚守“布衣之交尚不相欺”的信条。这种人物塑造反映了司马迁的价值观:真正英雄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道德勇气。这与他受宫刑后发愤著书的经历相关,暗含对个人命运的抗争。
此外,故事中的其他人物如赵王和廉颇,虽笔墨不多,但丰富了叙事。赵王的优柔寡断反衬蔺相如的果敢,廉颇的军事背景为后续“负荆请罪”埋下伏笔。整体上,人物塑造体现了《史记》“以人为本”的史学思想,强调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蔺相如的形象成为后世忠臣的楷模,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体现的忠诚,便受此影响。精神内涵上,故事倡导的智慧、勇气和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体现,对今天的社会仍有教育意义。
![]()
四、道德教训与哲学思考
“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蕴含深刻的道德教训。首先,它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蔺相如多次引用“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评秦王,表明即使在大国博弈中,诚信是立身之本。这呼应了儒家思想,如孔子所言“民无信不立”,提醒统治者外交应以信义为基础。故事中,秦国因失信而失败,赵国因守诺而保全,暗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其次,故事体现了“以智取胜”的哲学。蔺相如不靠武力,而靠谋略化解危机,这反映了道家“以柔克刚”的智慧,如《老子》中“柔弱胜刚强”。在战国乱世,单纯依靠军事力量往往导致毁灭,而外交智慧能保存实力。司马迁通过此事,批判了盲目强权的行为,倡导一种平衡的处世哲学。这对后世中国外交策略有影响,如汉代与匈奴的和亲政策,便强调智谋与妥协。
从个人修养角度看,蔺相如的冷静与果断,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范。他面对压力时不乱方寸,体现了“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这源于内心的修养。故事鼓励读者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这种品质,以应对复杂挑战。哲学上,它还触及“义利之辨”:蔺相如选择“完璧归赵”而非个人安危,突出了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与中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一致。
![]()
五、后世影响与文化传承
“完璧归赵”作为《史记》的经典故事,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上,它被多次改编为戏曲、小说和影视作品,如京剧《完璧归赵》便以其为蓝本,弘扬了忠勇精神。成语“完璧归赵”进入日常语言,形容物品完好归还,体现了故事的生命力。在教育领域,它常被选入语文教材,作为古文学习的范本,帮助学生理解战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
在史学上,司马迁的叙述为后世史家提供了范例,如班固在《汉书》中借鉴其纪传体手法。故事所体现的外交智慧,被历代王朝引用,如唐代对付突厥、明代应对满洲时,都强调“以智御强”。现代国际关系中,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也可追溯至此,强调小国与大国平等相处。
总之,“完璧归赵”不仅是一个精彩的历史片段,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蔺相如的形象,传递了智慧、勇气和诚信的永恒价值,对个人修养和社会治理都有启示。
![]()
司马迁以史为鉴,提醒后世在强权面前保持尊严,在危机中寻找转机。今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这一故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汲取智慧,应对现实挑战。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