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资料来源:《大学》《论语》
图片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修行,便是在人情世故中修炼自己的心性。
择友如择路,路错则难行,友失则难成。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人的福报深浅,往往不在于他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他身边聚集着什么样的人。
《论语》记载:"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
孔子早已道出了交友的智慧——有三种人,万万不可深交,否则必损福报,招致祸患。
那么,究竟是哪三种人不可深交?为何远离小人就能贵人自来?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深刻的人生智慧?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名叫鲍叔牙,他与管仲是少年时的好友。两人曾一起经商,每次分利,管仲总是多拿一些,鲍叔牙从不计较。旁人都说管仲贪财,鲍叔牙却说:"管仲家中有老母需要赡养,他多拿些是应该的。"
后来,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两位公子争夺君位,管仲一箭射向小白,箭头正中腰带钩。小白假装倒地身亡,最终反败为胜,成为齐桓公。按理说,管仲射杀国君,该当死罪,但鲍叔牙却向齐桓公力荐管仲,说:"若要治理齐国,有我就够了;若要成就霸业,非管仲不可。"
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不仅赦免了管仲,还拜他为相。管仲后来说了一句传世名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便是真正的友谊——不在乎一时的利益得失,只在乎彼此的品格与前程。
然而,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
战国时期,张仪与苏秦原本是同窗好友。两人同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苏秦先发迹,身佩六国相印。张仪却四处碰壁,潦倒不堪,穷困潦倒地来找苏秦求助。苏秦表面上热情接待,暗地里却吩咐下人怠慢张仪,只给他粗茶淡饭。张仪心中愤恨,发愤图强,最终成为秦国国相。
多年后,张仪才知道,当年苏秦的冷遇,其实是激将法。苏秦说:"我若当年热情款待你,给你金银财宝,你必定安于现状,哪里还有今日的成就?"张仪听后,感慨万千。
这两个故事道出一个道理:真正的朋友,不会在你困难时落井下石,也不会在你得意时趋炎附势。
《菜根谭》中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人只认得金银财宝,不认得情义道德。这种人,眼中只有利益,心中没有情义。
东汉末年,曹操的谋士杨修,聪明绝顶,才华横溢。他能看透曹操的心思,常常卖弄聪明。一次,曹操在园门上写了"活"字,众人不解,杨修却说:"门内加活,是'阔'字,丞相嫌门太宽了。"
还有一次,曹操收到一盒酥饼,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杨修看后,拿起勺子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他为何擅动,杨修回答:"盒上明明写着'一人一口酥',怎能不分?"
杨修屡屡如此,虽然显得聪明,却让曹操心生忌惮。后来,曹操以"扰乱军心"的罪名,将杨修斩首。临死前,杨修才明白,自己聪明反被聪明误。
《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那些见利忘义的人,只知道索取,不懂得付出。福报,是积累出来的,不是算计出来的。
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宰相名叫李林甫。此人在朝中权势滔天,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史书记载,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这个成语便是因他而来。
李林甫对人说话,总是笑容满面,温文尔雅,仿佛是个谦谦君子。但暗地里,他却设下无数圈套,陷害忠良。
有一次,大臣严挺之得罪了李林甫。李林甫表面上不动声色,私下却派人诬告严挺之谋反。严挺之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哪里有什么谋反的证据?但李林甫早已买通了证人,伪造了罪证。最终,严挺之被流放岭南,死在途中。
![]()
李林甫就是这样,用甜言蜜语麻痹对手,用阴谋诡计铲除异己。他在位十九年,害死的忠臣良将不计其数。唐玄宗晚年昏聩,对李林甫深信不疑,以至于朝政日益败坏,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
李林甫死后,唐玄宗才如梦初醒,下令削去他的一切官职,开棺戮尸。可惜为时已晚,大唐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
明朝有个太监,名叫魏忠贤。此人目不识丁,却权倾朝野,被人称为"九千岁"。魏忠贤善于察言观色,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他对崇祯皇帝百般奉承,对朝臣却心狠手辣。
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作对,魏忠贤便罗织罪名,大肆迫害。杨涟、左光斗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死在魏忠贤手中。魏忠贤还到处建立生祠,让人称他为"魏菩萨",真是荒唐至极。
这种人,表面上恭敬有加,实际上心如蛇蝎。与他们打交道,你永远不知道他们下一步会做什么。今天对你笑脸相迎,明天就可能在背后捅你一刀。
崇祯即位后,立即下令铲除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杀,被戮尸示众。
《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那些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背后说人是非的人,往往就是口蜜腹剑之徒。他们表面上关心你,实际上是在探听你的底细,寻找你的弱点,以便日后加以利用。
佛家讲"口业",认为恶口、两舌、妄语、绮语是造业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如果满口谎言,搬弄是非,必定会折损自己的福报。与这样的人交往,不仅会被他们拖累,还会沾染他们的恶习。
《史记》记载了一个著名的故事:淮阴侯韩信,原本是个穷困潦倒的年轻人,经常饿肚子。有一次,他在河边钓鱼,一连几天都没钓到,饿得头晕眼花。一位漂洗衣服的老妇人看他可怜,就把自己的饭分给他吃。韩信感激涕零,发誓日后必定报答。
后来,韩信功成名就,封为楚王,专程回到家乡,找到那位老妇人,赠送她千金。这就是"一饭千金"的典故,说的是韩信的知恩图报。
可惜,世间像韩信这样懂得感恩的人太少,不知感恩,恩将仇报的人却比比皆是。
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收留了一个穷书生淳于髡,给他衣食,供他读书。淳于髡在孟尝君府中住了几年,学有所成后,却开始嫌弃孟尝君,觉得孟尝君不过是靠着祖上的家业,没什么真本事,便离开投奔了其他诸侯。
后来,淳于髡在外面混得不如意,想回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念及旧情,又收留了他。没想到,淳于髡非但不感恩,反而在外面散播孟尝君的谣言,说孟尝君为人虚伪,收留门客只是为了沽名钓誉。
孟尝君听说后,非常伤心,叹息道:"我养士三千,竟然养出这样一个白眼狼。"从此以后,孟尝君对待门客更加谨慎。
《增广贤文》说:"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有些人,你对他再好,他也不会感激,反而觉得你对他好是应该的。一旦你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翻脸不认人,甚至反咬你一口。
宋朝有个书生,名叫吕蒙正。他年轻时家境贫寒,常常食不果腹。有一次,他饿晕在路边,被一位好心的农夫救起,给他饭吃,还给他盘缠让他进京赶考。
吕蒙正后来高中状元,官至宰相。他没有忘记那位农夫的恩情,多次派人寻找,最终找到了农夫的后人,给予厚赏。吕蒙正还在自己的府邸中供奉着农夫的牌位,每逢初一十五都要上香祭拜。
这才是君子之行,这才是感恩之心。
古人云:"宁可与君子打一架,不可和小人说句话。"
![]()
这三种人——见利忘义者、口蜜腹剑者、恩将仇报者,便是人间最大的小人。
与他们交往,不仅会损耗你的福报,还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无尽的麻烦。
那么,如何才能识别这些小人?远离小人之后,贵人又如何自来?
佛家有云:"因果不虚,善恶有报。"道家讲:"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儒家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三家虽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同一个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