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丈原的风:死敌亡后的 “反常撤军”
建兴十二年(234 年)秋,五丈原的茅草被风吹得沙沙响。
司马懿勒住马,望着蜀军营寨的方向。探子刚来报:诸葛亮的灵柩已被抬上马车,蜀军正往汉中撤退。
身边的夏侯霸忍不住催:“都督,趁他们军心大乱,追上去定能大破蜀军!”
司马懿却摇了摇头,抬手示意收兵:“孔明虽死,蜀地仍有险可守,不可冒进。”
![]()
可谁都知道,这不是真心话。此前诸葛亮五次北伐,司马懿被压得步步退守,连诸葛亮送女装羞辱,他都能忍。如今死敌已亡,正是灭蜀的好时机。
直到多年后,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才从父亲口中听到真相:“不是不想攻,是没时间啊。”
二、辽东的烽火:先烧起来的 “急事”
诸葛亮去世的第二年,辽东就乱了。
公孙渊在辽东称王,不仅拒绝向魏国朝贡,还联合吴国,打算夹攻曹魏。魏明帝曹叡急得睡不着觉,召集群臣议事时,目光直接落在司马懿身上。
“辽东距洛阳千里,谁能替朕平定叛乱?” 曹叡的声音带着焦虑。
满朝文武没人应声。辽东天寒地冻,公孙渊经营多年,不是易攻之地。司马懿站出来,拱手道:“臣愿往,不过需四万兵,一年时间。”
曹叡大喜,立刻准奏。景初二年(238 年)春,司马懿率军出发。这一去,就是整整一年。
行军路上,士兵们冻得瑟瑟发抖,军粮也时常短缺。司马懿却不敢停,他知道,公孙渊不除,魏国的东北方永无宁日。相比之下,偏居西南的蜀国,暂时还掀不起大浪。
三、朝堂的暗箭:藏在身后的 “刀”
司马懿征辽东时,洛阳的朝堂里,暗流早已涌动。
曹叡身体不好,开始安排后事。有大臣偷偷进言:“司马懿手握重兵,若他有异心,谁能制住?” 曹叡嘴上没说,心里却犯了嘀咕。
司马懿对此早有察觉。出征前,他特意把妻子张春华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留在洛阳,明着是照顾家人,实则是做人质。
平定辽东后,司马懿刚回到洛阳,曹叡就任命他为太尉,看似升了官,却悄悄收回了他的兵权。司马懿也不恼,每天按时上朝,下朝后就回家读书,连朋友都很少见。
有次张春华问他:“你就甘心这样被闲置?”
司马懿放下书,叹了口气:“现在不是争的时候,朝堂上盯着我的人太多,稍有不慎,就是灭门之祸。”
他心里清楚,诸葛亮活着时,魏国需要他来对抗蜀军,没人敢动他;如今诸葛亮死了,他没了 “利用价值”,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人,很快就会动手。
四、吴国的威胁:东南方的 “麻烦”
蜀国没动静,吴国却没闲着。
陆逊、朱然等吴国大将,趁着魏国注意力在辽东,多次攻打魏国的庐江、淮南等地。尤其是正始二年(241 年),吴国派四路大军北伐,连克樊城、祖中,差点打到许昌。
![]()
曹爽想趁机立功,主动请缨率军抗吴。可他没打过仗,刚到前线就被吴军包围,多亏司马懿派援军赶到,才解了围。
经此一役,司马懿更不敢分心。吴国国力比蜀国强,又有长江天险,要是不守住东南方,魏国很可能腹背受敌。他把大部分兵力调到淮南、庐江,修筑防御工事,训练水军,忙得脚不沾地。
有下属问他:“为何不先打蜀国,再回头对付吴国?”
司马懿指着地图说:“蜀国山路难走,蒋琬、费祎又善于防守,打起来耗时耗力;吴国离洛阳近,一旦突破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五、曹爽的步步紧逼:身边的 “定时炸弹”
曹叡去世后,曹爽成了司马懿最大的威胁。
曹爽是大将军,辅佐年幼的曹芳,手握兵权。他看不起司马懿,觉得这个老头年纪大了,好欺负。先是把司马懿升为太傅,彻底夺走他的兵权;然后又安插自己的亲信,控制朝廷各个部门。
有次上朝,曹爽故意迟到,还让司马懿在殿外等了半个时辰。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气得要发作,被司马懿拉住:“忍一忍,再忍一忍。”
曹爽还不满足,想通过伐蜀来提高自己的威望。正始五年(244 年),他不顾司马懿的反对,率军十万攻打蜀国。结果蜀军据险坚守,魏军粮草耗尽,死伤惨重,最后狼狈撤退。
司马懿听说后,只是摇了摇头:“曹爽此举,不仅损兵折将,还暴露了魏国的实力。现在更不能攻蜀了,得先稳住局面。”
他开始装病,在家闭门不出。曹爽派人来探病,看到司马懿躺在床上,连粥都喝不利索,以为他真的不行了,放松了警惕。
六、蜀国的 “安静”:不必急着打的 “软柿子”
其实,诸葛亮去世后的蜀国,确实没什么威胁。
蒋琬、费祎执政时,主张 “休养生息”,不再像诸葛亮那样频繁北伐。他们把兵力集中在汉中,加固城池,只要魏国不进攻,蜀国就不会主动惹事。
有探子向司马懿报告:“蜀地百姓安居乐业,军队很少操练,看样子是不想打仗了。”
司马懿点了点头:“蒋琬、费祎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蜀国国力弱,打不起仗。只要我们不主动进攻,他们就会一直守着自己的地盘。”
相比之下,魏国内部的问题更棘手。曹爽的专权越来越严重,朝廷里怨声载道,要是不尽快解决,魏国很可能会分裂。司马懿把所有精力都放在策划推翻曹爽上,根本没心思考虑攻蜀的事。
七、高平陵之变:最后的 “没时间”
正始十年(249 年),司马懿终于等到了机会。
曹爽带着曹芳去高平陵祭祖,司马懿立刻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城。他以 “谋反” 的罪名将曹爽及其亲信全部处死,彻底掌握了魏国的大权。
这场政变后,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了。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每天要处理的政务堆积如山,还要培养司马师、司马昭,为司马家篡魏做准备。
有次司马昭问他:“现在大权在握,要不要趁机攻打蜀国?”
司马懿摇了摇头,咳嗽着说:“我没时间了,你们以后也要记住,先稳固内部,再谈对外征战。蜀国早晚是我们的,不急这一时。”
两年后,司马懿去世。直到他死,都没再提过攻打蜀国的事。
八、后人的明白:“没时间” 背后的智慧
《晋书・宣帝纪》里,对司马懿不攻蜀的原因,只用了 “内有忧逼,外无闲瑕” 八个字。
![]()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评价:“司马懿之不欲攻蜀,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彼之重心,在魏室之权,而非天下之统一。”
现代史学家吕思勉也说:“诸葛亮一死,司马懿的敌人就从蜀国变成了魏国的权臣。他要是去攻蜀,很可能会被曹爽背后捅刀子,到时候别说灭蜀,自己的命都保不住。”
其实,司马懿不是不想统一全国,只是他清楚,在乱世中,只有先保住自己,才能谈未来。诸葛亮去世后,他面临的内忧外患太多,根本没时间去攻打蜀国。
九、历史的巧合:蜀国的 “续命”
司马懿没攻蜀,意外给蜀国续了二十多年的命。
直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西晋后,才派钟会、邓艾率军伐蜀,最终灭了蜀汉。那时候,离诸葛亮去世,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
有人说,要是司马懿当年趁诸葛亮刚去世时攻蜀,蜀国很可能早就灭亡了。可历史没有如果,司马懿的 “没时间”,成了蜀国最后的机会。
十、结语:三个字里的生存法则
“没时间”,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却藏着司马懿的生存智慧。
在乱世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急事”。对司马懿来说,平定辽东、对抗吴国、斗倒曹爽,每一件都比攻打蜀国更重要。他知道,只有先解决这些 “急事”,才能有机会实现更大的目标。
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之所以终生不攻蜀国,不是因为他打不过,也不是因为他不想打,而是因为他真的 “没时间”。
这个答案,或许没有 “怕蜀国”“念旧情” 那么有戏剧性,却最符合历史的真相。它告诉我们,在复杂的局面中,懂得分清主次,学会隐忍和等待,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