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官,他的本职工作是在朝堂上动动嘴皮子,琢磨礼仪和辞令。
但在公元647年的天竺,大唐鸿胪寺的官员王玄策,却干了一件八竿子打不着的事——他要灭掉一个国家。
这不是玩笑,也不是评书里的段子。
当时的他,刚刚经历了一场灭顶之灾。
他作为大唐天子派出的正使,带着三十多人的小团队,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天竺,准备和这边的戒日王朝叙叙旧、搞好关系。
谁知道,老国王戒日王刚死,一个叫阿罗那顺的大臣篡了位。
这个新上台的家伙,既不懂国际规矩,也充满了暴发户式的贪婪。
他看着王玄策一行人,就像看着一群移动的钱包。
没有欢迎宴会,没有外交辞令,只有明晃晃的刀子。
阿罗那顺派兵突然袭击,大唐使团几乎全军覆没,国书被撕,财物被抢,人头落地。
只有王玄策和副手蒋师仁,趁着夜色和混乱,杀出一条血路逃了出来。
![]()
身后是追兵,眼前是望不到头的异国山川。
按照正常人的想法,应该是赶紧想办法逃回长安,向皇帝李世民哭诉,请求天兵来报仇。
但王玄策没这么干,他心里清楚,从天竺到长安,一来一回最快也得一年多。
等大军调动过来,阿罗那顺早就把位子坐稳了,到时候什么都晚了。
就在逃亡路上一个寒冷的夜晚,王玄策勒住马,回头望向那片刚刚埋葬了他同僚的土地,一个念头在他脑子里炸开:不能等,不能靠,就在这儿,就地解决。
我要让他知道,大唐的使节,不是可以随便捏死的蚂蚁。
一、从外交官到总司令
贞观年间的长安城,是当时地球上最繁华的都市,没有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的威名远播,四方来朝。
尤其是高僧玄奘从天竺取经回来后,长安城里刮起了一股“天竺热”,大家都对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度充满了好奇。
王玄策不是第一次来天竺了。
![]()
几年前,他作为副手跟着正使来过,跟那位雄才大略的戒日王打过交道,双方关系很铁。
所以这次他被任命为正使,本以为是一趟轻松加愉快的光荣出差。
他带着的使团人不多,因为在他们看来,那面绣着“唐”字的旗帜,比千军万马还好使。
可他们千算万算,没算到戒日王会突然去世,更没算到接班的阿罗那顺是个不讲武德的愣头青。
这个人对大唐的强大感到恐惧,又对使团携带的财宝垂涎三尺。
恐惧加贪婪,催生出了一场野蛮的劫掠和屠杀。
侥幸逃生的王玄策,脑子异常清醒。
他知道,光靠他和蒋师仁两个人,别说报仇,活下去都难。
他手里没有一兵一卒,但他握着一张看不见的王牌——大唐的国威和信用。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北边的吐蕃。
那时候的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兵强马壮。
![]()
最关键的是,松赞干布娶了大唐的文成公主,是李世民的女婿。
这层关系,比什么盟约都实在。
王玄策翻越冰封的喜马拉雅山,衣衫褴褛地出现在松赞干布面前。
他没有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诉苦,而是直接摊牌,话说的很实在:
第一,阿罗那顺打的不是我王玄策,是整个大唐使团,这是在打你岳父唐太宗的脸。
第二,咱们是亲戚,是盟友,现在大唐有事,你吐蕃出兵是讲义气,是守规矩。
第三,天竺现在乱成一锅粥,你吐蕃趁机往南边使使劲,对你没坏处。
这番话,有情有理,还把利益给你分析得明明白白。
松赞干布也是个明白人,当场拍板,借给王玄策1200名最精锐的吐蕃骑兵。
光有骑兵还不够。
王玄策又把目光投向了吐蕃旁边的泥婆罗,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
![]()
当时泥婆罗的国王那陵提婆,也和吐蕃有联姻关系,算是一家人。
王玄策故技重施,靠着大唐和吐蕃的双重面子,又从泥婆罗借来了7000名山地步兵。
就这样,一个被追杀得像狗一样的外交官,硬是靠着一张嘴和背后强大的国家信誉,在异国他乡拉起了一支近万人的“国际联军”。
王玄策脱下了文官的长袍,换上了冰冷的铠甲。
从这一刻起,他的身份变了,他不再是鸿胪寺的官员,而是这支复仇大军的总司令。
二、一个人的灭国战争
公元648年,王玄策带着这支由吐蕃骑兵和泥婆罗山地兵组成的军队,像一把从天而降的尖刀,从喜马拉雅山南麓猛虎下山般杀了回去。
篡位者阿罗那顺压根没想到,那个被他打跑的唐朝使节,竟然能带兵杀回来。
他匆匆忙忙集结了几万大军,还把他最得意的“战象部队”拉了出来,摆在茶馎和罗城,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掉这支杂牌军。
决战的场面,一定非常壮观。
一边是阿罗那顺黑压压的步兵方阵和如移动小山般的战象,另一边是王玄策拼凑起来的联军。
![]()
王玄策虽然是个文官,但他读过的兵书可不少。
他没有选择硬碰硬。
他让机动性强的吐蕃骑兵在外围不断地骚扰、放箭,像不知疲倦的狼群,让敌人不得安宁。
而对付那些看起来吓人的战象,王玄策用上了老祖宗的法子。
他命令士兵们集中火力,用弓箭专门射大象的眼睛、鼻子这些要害。
皮糙肉厚的战象虽然不怕砍,但这些地方疼起来是要命的。
受了伤的大象吃痛不过,当场发狂,掉过头来就冲进了阿罗那顺自己的军队里,把他的阵型冲得七零八落。
战场瞬间大乱。
史书记载,这一战下来,“斩首三千余级,溺水死者万计”。
阿罗那顺的主力部队被一战打垮,他自己带着残兵败将仓皇逃跑。
王玄策乘胜追击,一路攻城略地。
![]()
他还聪明地联合了东天竺原本就对阿罗那顺不满的国王,前后夹击。
最终,走投无路的阿罗那顺和他的一家老小,全部被生擒活捉。
从使团被偷袭,到抓获敌国元首,前后不过一年左右的时间。
王玄策不仅报了仇,洗刷了耻辱,还缴获了俘虏一万两千多人,牛马牲畜三万多头。
他用铁链锁着阿罗那顺,押解着这支庞大的俘虏队伍,浩浩荡荡地踏上了返回长安的路。
可以想象,当这支奇特的队伍出现在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时,整个京城的人都看傻了。
一个篡位的外国国王,就这么被一个文官给活捉了回来,当作战利品献给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到太庙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这在当时是极高的荣誉。
这件事,并不是民间杜撰的传奇。
上世纪,在尼泊尔境内发现的一块名为《大唐天竺使出铭》的石刻,清清楚楚地记录了王玄策借兵和作战的功绩,让这段尘封千年的历史,有了最硬核的证据。
回到长安后,唐太宗在太庙举行了献俘仪式,王玄策因此功被授予朝散大夫一职。
![]()
关于他后来的经历,史书上的笔墨便不多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一百四十八·西戎》 《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列传第一百四十六上·西域上》
《大唐天竺使出铭》(发现于尼泊尔加德满都以西的Jaya Vagesvari庙南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