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达子
- 本文共2843字,阅读时长大约6分钟
前言
2018年,《王者荣耀》出了个英雄叫“百里玄策”,原型就是王玄策。可玩游戏的人里,十有八九不知道,历史上的王玄策干了件比游戏里还炸的事,他带着借来的几千兵马,把印度一个国家灭了,还把国王押回长安献俘。
![]()
提起大唐名将,你肯定能数出一串:李靖夜袭阴山灭东突厥,李勣熬死三任皇帝平高句丽,侯君集千里奔袭灭高昌。但王玄策呢?连《旧唐书》都没给他立传,只在《西戎传》里提了两句,《新唐书》也只写了几百字。
可就是这么个“冷门人物”,干了件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今天老达子就来跟大家聊聊他的故事~
大唐的“天可汗”外交
要理解王玄策的传奇,得先搞懂大唐的外交逻辑。
李世民当皇帝的时候,大唐的国力有多强?《资治通鉴》里写,贞观四年,李靖灭了东突厥,把突厥可汗颉利押到长安。西域各国的首领赶紧跑到长安,跪在李世民面前,说:“您要是不当‘天可汗’,我们就不起来!”
天可汗不是皇帝的意思,是天下共主,不是靠刀枪逼着你认我当老大,是靠“以德服人”,让你觉得跟着我有好处。
比如突厥可汗颉利,被抓来长安后,李世民没杀他,还封他当“右卫大将军”,给房子给工资。突厥人见李世民这么大度,纷纷跑到长安定居,最多的时候有几万人。
再比如吐蕃的松赞干布,为了娶文成公主,特意派使者带着黄金五千两、珠宝几百件来求婚。李世民同意后,文成公主带着种子、丝绸和工匠去了吐蕃,把大唐的文化全带过去了。
![]()
公主降蕃,赐以释迦佛像、金玉书橱、经史典籍、谷种、蚕种及造酒、碾硙、纸墨之匠”——《旧唐书·吐蕃传》
这种软实力,才是大唐外交的核心:你跟我好,我让你赚便宜;你敢惹我,我有的是办法收拾你。
而王玄策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万国来朝的背景下。
印度的乱局
7世纪初的印度,正处在笈多王朝崩溃后的“战国时代”:北印度分裂成几十个小邦,互相攻伐;南印度的遮娄其王朝虎视眈眈,随时想北上扩张。就在这个乱局里,一位叫尸罗逸多的人站了出来,四处征战,并最终建立了“戒日帝国”。
戒日王的人生里,有个关键转折点:遇到玄奘。
公元631年,玄奘取经路过印度,正好碰到戒日王在曲女城举办“无遮大会”(佛教大型法会)。两人相见甚欢,聊了整整三天,戒日王最后说:“那我要做第一个和他们建交的印度国王。”
后来,戒日王确实派使者出使了长安,而李世民也派了李义表为正使、王玄策为副使,带着国书、丝绸等等回访了印度,也算是建交了。
如果故事到这里结束,唐印可能会成为“千年好友”。可命运偏要插一脚:公元647年,戒日王突然去世了。
更要命的是,他没有留下合法的继承人。戒日帝国本来就是“靠武力粘合的松散联盟”,一旦失去核心,立刻分崩离析:原来的诸侯纷纷独立,大臣们互相夺权。
就在这时,一个叫阿罗那顺的贵族站了出来,自立为“摩伽陀王”(戒日帝国核心地区的君主)。
![]()
王玄策出使不利
就在阿罗那顺篡位的同年,王玄策带着使团出发了。
王玄策是谁?正史里并没有《王玄策传》,但从在《西戎·天竺传》的末尾里写到“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推测他当时应该是“右卫率府长史”,也应该懂一点梵语。
三个多月后,王玄策的使团走到了印度的中天竺(现在的印度北方邦)。刚进都城,就被阿罗那顺的士兵包围了。
《新唐书·王玄策传》里写:“会天竺王死,国乱,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
正史记录了“皆被擒获”,可是后面又说“玄策脱身宵遁”,中间的过程没有记录,也不知道他是当时抵抗逃走的还是被抓进大牢以后逃出来的,反正就是逃出来了,逃出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复仇~
借兵复仇
王玄策逃到吐蕃时,心里很清楚:要复仇,必须借兵。而他能倚仗的,只有唐朝与吐蕃的和亲关系,此时距文成公主入藏才7年,松赞干布对唐朝仍保持着恭敬,毕竟文成公主带来的不仅是嫁妆,还有唐朝的文化与技术。
于是他写了一封檄文(古代用来征召兵力的文书),递到松赞干布面前。《新唐书・西域传》里说,松赞干布立刻“以兵千人来”。
紧接着,王玄策又转向吐蕃的邻国泥婆罗(今尼泊尔)借兵,泥婆罗当时与唐朝也有朝贡往来(《新唐书・泥婆罗传》载“贞观中遣使入贡”),再加上吐蕃的斡旋,泥婆罗国王直接派了七千骑兵。
就这样,王玄策凭空攒出了一支8200人的“多国联军”,虽然人数不多,但都是吐蕃的精锐和泥婆罗的骑兵,战斗力极强。
![]()
公元648年,王玄策带着这支联军杀回了中天竺。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阿罗那顺的老巢茶镈和罗城(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阿罗那顺没想到他还能回来,更没想到他带了兵,联军只用了三天就攻破了城池。
《资治通鉴・唐纪十五》里记了这场战役的惨烈:“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城里的天竺兵要么被砍死,要么跳河逃命,淹死的就有近万人。
阿罗那顺见势不妙,带着残兵往东逃,可王玄策没给他喘息的机会,副使蒋师仁率骑兵追击,在恒河边上追上了他。一场混战下来,阿罗那顺被生擒,他的残部要么投降,要么溃散。
但战争还没结束。阿罗那顺的妻子和儿子带着剩余的军队,退守朝乾托卫城(今印度北方邦境内),想凭借河流天险负隅顽抗。王玄策直接下令攻城,没用多久就攻破了城池,俘虏了阿罗那顺的家属,还抓了一万两千多名男女俘虏。
这一下,整个天竺都震住了。《资治通鉴》里说“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意思是中天竺的580多个城镇、部落,全乖乖投降了。
为什么王玄策没成为网红名将?
王玄策的故事够传奇吧?可为什么历史课本没提他?甚至连《旧唐书》都没给他立传?原因主要有三个:
1、大唐的牛人太多了
李靖灭东突厥,李勣灭高句丽,侯君集灭高昌,这些都是“灭大国”,而王玄策灭的是印度的一个“小国”(中天竺),根本不算什么。《旧唐书》的作者刘昫说:“王玄策的功劳,比起那些名将,就像‘小巫见大巫’。”
![]()
2、一人灭国其实是大唐国力的延伸
王玄策能借到兵,不是因为他厉害,是因为大唐的威望在那。吐蕃和泥婆罗之所以愿意借兵,是因为跟着大唐有好处,贸易互通,文化交流,还有安全保障。
《剑桥中国隋唐史》里说:“王玄策的胜利,本质上是大唐外交体系的胜利。如果没有大唐的威望,他根本借不到兵。”
3、王玄策的本职工作不是打仗
他是个外交官,不是将军。《新唐书》里说,王玄策后来又出使过几次印度,主要是“促进文化交流”,比如带了好多印度的佛经回长安。打仗只是他“临时客串”的任务,不是他的主业。
老达子说
今天回头看王玄策的故事,不是说他有多牛,而是说大唐的外交有多牛。
李世民的天可汗政策,核心不是征服,而是合作——让周边国家觉得,跟着大唐有好处,所以心甘情愿听大唐的。王玄策能借到兵,就是因为大唐的软实力在那。
现在的中国,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和大唐的外交智慧是一脉相承的——不是搞霸权主义,而是搞合作共赢,让各国都能从合作中得到好处。
参考史料:
- 《旧唐书·西戎传》
- 《新唐书·王玄策传》
- 《资治通鉴·唐纪十一》《资治通鉴·唐纪十五》
- 《剑桥中国隋唐史》(崔瑞德编)
- 《大唐西域记》(玄奘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