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则关于“成都女教师”的消息在网络上悄然流传,很快照片和视频像野火一样蔓延,评论区充斥着不堪入目的辱骂,有人甚至打电话到她任教的学校“举报”。
一周后,这位化名吴某的女教师被确诊为重度抑郁症,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是曾经与她相恋的外籍前男友。
![]()
吴某是成都某职业学院的英语教师,多年前,她在大学期间结识了一位来自非洲的留学生,两人在社团活动中相识,他热情开朗,吴某被他的幽默感吸引,相处久了,两人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校园里的恋情总是美好的,他们像其他校园情侣一样,一起上课、吃饭、散步。
然而毕业季成了这段感情的转折点,留学生希望吴某能和他一起回国发展,而吴某是家中独女,父母需要照顾,她无法离开中国。经过慎重考虑,吴某提出了分手,她以为,这是对彼此负责的选择。
![]()
分手后,吴某回到成都,通过考试成为了一名教师,在家人介绍下,她结识了现在的丈夫,两人情投意合,不久便步入婚姻殿堂。
像所有新婚夫妇一样,吴某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结婚的喜悦,上传了婚纱照。她不知道的是,这些幸福的画面,刺激到了远在海外的前男友。看到曾经的爱人嫁作他人妇,这位前男友的心态逐渐失衡。一种“如果我痛苦,你也不能幸福”的念头在他心中滋生。
2020年初,某个境外网站上出现了一个新账号,头像赫然是吴某的婚纱照,账号里陆续上传了多段隐密视频和照片,全部来自恋爱期间拍摄的内容。由于内容涉及外籍人士,这个账号迅速吸引了关注,很快有人将这些内容搬运到国内平台。
![]()
一开始网友们只是好奇围观,但随着传播范围扩大,谣言开始发酵:有人说吴某“婚内出轨”,还有人捏造她“与学生有染”,更有人扒出她的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甚至她父母的联系方式。
![]()
吴某最初对此一无所知,直到有同事委婉地提醒她“网上有些不好的消息”,当她打开那些链接时,整个人都僵住了——那些属于恋爱时期的隐私,如今成了全网围观的对象。更让她绝望的是,丈夫也开始接到骚扰电话:“你知道你妻子是什么人吗?” 年迈的父母哭着问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吴某尝试过澄清,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明,这些视频拍摄于婚前,自己也是受害者,但她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更多辱骂中:“装什么清白?”“拍了就不要怕被看!” 那段时间,吴某不敢去学校,不敢接电话,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医生诊断她患有重度抑郁症,需要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
![]()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这种行为已经构成多项违法:根据《刑法》第三百六十四条,传播yin秽物品情节严重的,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泄露他人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信息,同样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值得注意的是,不仅始作俑者要承担责任,那些积极参与传播、添油加醋造谣的网友,也可能面临法律追究。
除此之外,有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第一是拍摄者的问题,恋爱期间拍摄影像本身并不违法,但未经对方同意传播,就是明确的违法行为。第二是传播平台的责任,境外网站难以监管,但国内二次传播的平台有责任及时下架违规内容。第三是网友的“正义审判”,很多人甚至不了解前因后果,就凭着几段视频、几张图片,对一个人进行全盘否定,这种“道德审判”往往比违法行为造成的伤害更深。
![]()
其实吴某的经历并非个例,在数字时代,隐私泄露已经成为一种新型暴力形式,可大家是否思考过,在点击“转发”按钮时,我们是否成了伤害他人的帮凶?在发表“道德评判”时,我们是否真的了解全部真相?当遭遇类似侵害时,我们该如何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如今那个海外前男友虽然删除了原始内容,但复制传播的种子早已撒遍互联网。 吴某仍在接受心理治疗,庆幸的是她的丈夫选择站在她这边,让这段经历留下的创伤慢慢愈合。
![]()
最后想说的是,这个案例也提醒了我们:在爱情中要保护好自己;在网络上要谨言慎行;在面对他人隐私时,要保持最基本的尊重,因为每一次无心的转发,每一次随意的评论,都可能成为压垮别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