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搪瓷老汤锅:熬着烟火的 “老伙计”二、阳台旧木凳:晒着阳光的 “小驿站”
![]()
我家厨房的搪瓷汤锅,是妈妈嫁过来时外婆亲手给的陪嫁,白搪瓷早被二十多年的油烟熏成了温润的暖黄色,像裹了层岁月的糖衣。锅沿掉了两块瓷,露出里面的黑铁,妈妈总说 “这是锅的小补丁,越补越结实”,每次擦锅时,都会特意绕开这两块补丁,怕把剩下的搪瓷蹭掉。最显眼的是锅底那圈深褐色的印子 —— 去年冬天熬红烧肉,我火开太大没看住,肉糊在锅底结了层硬壳,当时我拿着钢丝球要使劲刷,妈妈却一把抢过汤锅:“别刷太狠!这印子是‘香引子’,下次熬汤时先煮点姜片,香味能渗进肉里比新锅还鲜。”
汤锅的木头手柄被磨得发亮,包浆厚得能映出手指的纹路,冬天握在手里不冰,夏天也不烫,是爸爸当年特意找老木匠打磨的。每次熬汤,妈妈都有个固定习惯:先把姜片在锅底擦一圈,再放几粒花椒,说 “这样肉不腥,锅也不粘”。汤沸腾时,热气裹着肉香、萝卜香飘满厨房,孩子总爱搬个小凳子蹲在灶台边,扒着锅沿看里面翻滚的食材,小手指着冒泡的汤问 “妈妈,什么时候能喝呀”。妈妈就会用长柄汤勺舀一勺清汤,对着勺子吹半天凉,再喂到孩子嘴里:“慢点儿,别烫着舌头,等萝卜炖软了才好喝。”
有次孩子感冒,妈妈用这锅熬葱白生姜水,汤太辣孩子不肯喝,妈妈就往锅里加了颗冰糖,煮出的水带着淡淡的甜。孩子喝完后盖着被子出汗,妈妈坐在床边守着,汤锅就放在床头柜上,余温慢慢散在房间里。上个月我在商场看到新款不锈钢汤锅,又轻又不粘锅,想给妈妈换,她却摸着老汤锅的手柄笑:“这锅熬过你小时候的小米粥,你当时总把粥粘在锅边,我得用勺子一点点刮;还熬过爸生病时的鸡汤,当时他没胃口,就爱喝这锅炖的汤。换了新的,哪还有这股子暖劲儿?” 我看着锅里慢慢冒泡的冬瓜排骨汤,蒸汽模糊了妈妈侧脸,突然觉得,这老汤锅熬着的不是汤,是一家人的三餐四季,是妈妈藏在烟火里的爱,踏实得能暖到心里。
![]()
阳台的旧木凳,是爷爷生前用老家院子里的梧桐木做的,当时爷爷劈木头时,孩子还在旁边玩木头屑,把木屑撒得满身都是。凳面是整块的梧桐木,上面有不少深浅不一的纹路,像老人手上的皱纹,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凳腿有点歪,是去年台风天,阳台的花盆被风吹倒,砸在凳腿上弄的,当时凳腿裂了道小口,爸爸找了根细钉子,从侧面钉进去加固,现在坐着也稳当,他总说 “这凳子结实是你爷爷选的好木头,能再坐十年”。
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把洗好的袜子铺在木凳上晒,说 “木头吸热,袜子干得快,还带着太阳的味道”。阳光照在袜子上,映得木凳的纹路格外清晰,有时候妈妈还会把孩子的小内裤叠成小方块,放在凳角,说 “这样晒得均匀,晚上穿不凉”。孩子总爱搬个小垫子坐在木凳上,边晒太阳边看绘本,有时候看得入迷,还会把脚翘在旁边的花盆上,妈妈就会笑着走过来,把他的脚放下来:“小心点,别把花盆碰倒了,里面的多肉会疼的。” 有次突然下雨,我赶紧跑阳台收衣服,却发现木凳上盖着块塑料布 —— 是孩子看到下雨,从储物间找出来的,他踮着脚,把塑料布铺在凳面上,还把边角用小石子压住,怕被风吹走。我问他怎么想起盖凳子,他说 “凳子晒了那么多太阳,不能让雨把它浇凉了,不然下次晒袜子就不暖和了”。
冬天的时候,爸爸会把木凳搬到客厅,放在暖气旁边,一家人围着凳子烤手。孩子还会把橘子放在凳面上,说 “木头是暖的,能把橘子烤甜”,有时候橘子真的会被捂得有点软,他就兴奋地喊 “爸爸你看,我烤的橘子真甜”。夏天的傍晚,妈妈会把木凳搬到阳台,上面放个小竹篮,装着刚洗好的葡萄,一家人坐在凳子旁边吃葡萄,看晚霞。有次我坐在木凳上,摸着上面的纹路,突然想起爷爷当年做凳子的模样,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拿着刨子,一点点把木头刨平。现在爷爷不在了,但这张木凳还在,晒着阳光,装着一家人的日常。我看着孩子在凳子旁边追着蝴蝶跑,突然觉得,这旧木凳晒着的不是阳光,是一家人的安稳日子,是藏在烟火里的暖,慢慢的,能让人心里踏实下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