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竹溪口授;赵晓庆执笔
刘竹溪回乡探亲期间,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军区决定四分区基干团不编了,原来准备编基干团的3个营单位全部并入特 务二团,刘竹溪调特务二团任副团长。
刘竹溪结束探亲假,从滨县返回分区即接到上级的任职命令,并要求他尽快上任。
自 1942年9月离开军区直属团到沾利滨开辟新区,3年多后,刘竹溪又重新回到主力部队。
刘竹溪当初回分区时曾带去了十几支驳壳枪,准备用来充 实基干团的装备。返回德州前线时,他给程绪润司令员留下几 支驳壳枪,其余全部带回。他还带回几支比较新的三八式步枪 和捷克式步枪,打算用这些长短枪装备团直侦察排。
1946年4月8日,中共中央委员王若飞、秦邦宪、新四军 军长叶挺、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等人,由重庆乘美军 飞机飞往延安途中,因天气恶变,迷失航向,在山西省兴县黑 茶山失事,不幸遇难。刘竹溪从滨县回分区后,参加分区召开 的悼念大会,追悼“四八”殉难烈士。
1946年1月初,特务二团由禹城移驻德州城南郊。
刘竹 溪到特务二团报到之前,四分区基于二营、滨县独立团一营、 海防大队已经并入特务二团,编成4个步兵连。刘竹溪到特务 二团报到时,合编工作已全部完成。他在了解了部队编制后, 感觉陈景三、张维滋对四分区的3个营单位非常照顾,虽然合 编时他不在位,但四分区3个营单位安排得都很好。
四分区3个营单位并入特务二团后,
一营全部由四分区部 队编成,四分区基干二营编成一、二连,滨县独立团一营一部 分编成三连,余下人员编进团特务连、迫击炮连;
海防大队两 个连编成二营四连,
张维滋从清西带来的原二营编成二营五、 六连;
三营基本上是合编前的成分,由陈媖带来的益寿临广四 边大队一部分,博兴地方武装一部分,高苑县大队一个中队 (前身为国民党友军高苑二梯队)编成,原一营一部分并到三 营。
海防大队余下一个连,返回四分区重新组建海防大队。
1945年10月,渤海军区特务二团编成时,政委张维滋、 副团长陈景三、参谋长方子诚、政治处主任翁默清;
一营营长 某某、教导员刘惠民;
二营营长赵忠伦、教导员郑自修;
三营 营长陈媖、副营长张涛。
张维滋原来在军区特务团任团政委, 特务二团编成后,原特务团改成特务一团,军区调张维滋到特 务二团任团政委。
特务二团与四分区三个营单位合编后,团长陈景三、政委张维滋、副团长刘竹溪、政治处主任陈媖;
一营营长张孝平、 教导员王霄汉、副营长王道生;
二营营长赵忠伦、教导员郑自 修、副营长王凤阶;
三营营长张涛,教导员刘惠民。
特务二团 无参谋长,刘竹溪兼管团参谋处工作。
合编前,翁默清调警十 一团任团政委,方子诚调四分区接胡兰芝任参谋主任。
此后,特务二团又调整了部分干部的职务:
一营营长张孝 平调团参谋处任参谋主任, 一营副营长王道生接任一营营长;
三连连长刘振声调团参谋处任侦察参谋,三连副连长刘振泽接 任三连连长(后调任九连连长),李守敬接任三连副连长;
沙 步阶任团侦察排排长。
后军区将王凤阶调回四分区,在新组建 的分区基干团任副团长。
特务二团(山东七师二团、十纵八十五团、二十八军二 四七团)营干部几经更迭,刘竹溪还能记起来的有:
一营营 长(与四分区3个营单位合并前有 一位)张孝平、王道生 (济南战役中牺牲)、卢先河(淮海战役中牺牲)、丁友文(淮 海战役中牺牲)、刘振声;
教导员刘惠民(一打邹平中牺牲)、 王霄汉、李平(原团组织股股长)、李德全;
副营长王道生; 副教导员李培生。
二营营长赵忠伦、张文喜(由晋冀鲁豫调 入)、李守敬(福建南日岛战斗中牺牲);
教导员郑自修、于耿光(任职时间相当长)、刘逢春(福建南日岛战斗中牺牲);
副营长王凤阶。
三营营长陈媖、张涛(柳河车站战斗中牺 牲)、刘振泽;
教导员刘惠民、韩敬之(外线出击时牺牲)、 刘某某、某某某(由两广纵队调入)、常龙云(柳河战斗前一 次野战中牺牲)、杜济民(宛东战役连庄战斗中牺牲);
副营 长张涛、刘振泽、邓金(由两广纵队调入,开封战役上蔡战 斗中牺牲)。
团特务营营长陆刚三(济南战役中牺牲)、教导 员王金声。
组建一支部队,干部是最重要的。
特务一、二团的营以上 干部基本上是原军区直属团的干部和清西1940年建连的干部, 都是优秀称职的军政骨干。
原直属团留下的伤病员康复后编入 特务一、二团,这些伤病员都是老兵,在连队是很好的战斗骨 干。特务二团本来就不怎么充实,比特务一团要差得多,经过 这次合编,干部集中了,兵员也充实了。特务二团后来在作战 中表现不俗,与这次合编有很大关系。
合编后的特务二团的团班子成员彼此之间都不陌生,原来 就熟悉或比较熟悉。
1939年10月,张维滋在基干二营任分支 书记时,刘竹溪就和他认识了。
1942年3月,陈景三和刘竹 溪在直属团四营搭班子。
1942年夏,陈景三、陈焕在益寿临 广四边大队搭班子,陈景三任大队长,陈媖任大队政委。
张维滋是山东长山人,陈景三是山东益都人,陈媖是山东 章丘人。抗日战争最艰难时期,张维滋任长山县委书记兼县大 队政委,与大队长张永忠在邹长一带坚持斗争,陈景三和陈媖 则在益寿临广坚持斗争。邹长和益寿临广都是清河区在小清河 南的老根据地,斗争形势非常残酷,艰苦恶劣的战争环境把他 们锻炼出来了。
张维滋在班子中资历最深, 他在基干二营担任营分支书记 时,陈景三、刘竹溪、陈焕还都 是连干部。他和李丕功、赵衍庆 原来在同一个连队,都是从三支 队特务团一连出来的干部。张维 滋不善言辞,性格十分沉稳,且 文武兼备,有魄力,关键时候能 豁得出去。他是长山中学学生, 对老校长马耀南非常崇敬,曾多 次给刘竹溪讲马耀南的生平事 迹。
张维滋否认廖容标、姚仲明到长山中学后,长中的抗日救亡活动才开展起来。
他说:“山 东省委把廖、姚派到长山中学之前,马耀南已经把长山中学的抗日救亡活动发动起来了,而且开展得轰轰烈烈。”
![]()
解放战争时期的张维滋
陈景三文化程度不高,但很聪明,很善于学习,抓部队训练非常认真,尤其是对爆破技术特别用心,反复钻研。他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作战指挥都很谨慎。他和张维滋作为团的军政主官,关系相处融洽。
陈景三和张维滋只发生过一次冲突,因为战斗部署,两人意见相左,吵翻了。刘竹溪和陈煐从中劝解,最后陈景三尊重张维滋的意见。
陈景三为人谦虚,他多次讲:“老刘先当副团长, 比我早。成立特务二团时,我到滨县独立团带兵,老刘已经是 副团长了。”
当时军区命令利津独立营一个连、滨县独立团训 练的新兵和俘虏编入新组建的特务二团。
陈煐是位称职的政治处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团结 人,战斗积极性高。
![]()
解放战争中期的陈景三
![]()
解放战争中期的陈煐
特务二团与四分区三个营单位合编后,团班子成员再无 变动,一直保持到淮海战役结束。
刘竹溪在回顾这个班子时 说:“班子成员非常团结,4个人就像有缘分一样,凑巧了。 班子里没有互不服气、勾心斗角的现象,作战时都争着上第 一线,抢着干艰巨的任务,以致上面有人认为特务二团的班 子太“一团和气”,缺乏斗争性。其实在工作和作战中,班 子成员也有争论,但从来没有影响互相之间的关系。”
刘竹 溪还谈道,他们4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口才都不太好,陈景 三略好一些。
1949年始,班子成员陆续调离八十五团(二四七团)。
1992年5月,二十八军、山东滨州地委在山西大同召开“渤 海子弟兵出征记丛书”《从渤海之滨到武夷山下》审稿会, 当年渤海四分区3个营单位并入特务二团后的团班子成员, 在46年之后再次走到了一起,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相聚。
![]()
左起:陈烘、张维滋、陈景三、刘竹溪。
1946年1月10日,国共签订《停战协定》。停战期间, 山东国民党军及其收编的伪军频繁向解放区进犯袭扰。1946 年6月,山东军区为反击国民党军,保卫解放区,命令所部沿 津浦路、胶济路发起讨逆战役。
此时在德州驻防的所谓国军,实际上是国民党收编的伪 军。
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将逃窜到德州的伪华北绥靖军收编为 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独立一纵队,将伪军张光第部收编为山 东保安十三旅,将伪德县保安大队收编为津浦路济徳段警备三 大队。
1946年1月,国民党中将王继祥到德州负责军事指挥, 将独立一纵队改编成暂编独立十三总队,将保安十三旅改编成 山东省直属保安团,将警备三大队改编成暂编独立十三总队二 营。
这几股敌人盘踞在德州,兵力为6000余人。
1946年6月4日,渤海军区在土桥召开作战会议部署德州 战役,决心以特务一团、特务二团、警备十七团一部,在晋冀 鲁豫之冀南军区独立二团配合下攻克德州。
6日傍晚,部队隐 蔽接近德州城,至深夜完成包围。参战部队根据军区部署,首 先扫清德州外围据点。
7日零时,参战各部对外围据点发起攻击。
陈景三带特务 二团主力在南面打,刘竹溪带一营在西面打。
当晚,特务二团 攻击的几个据点均无进展。刘竹溪指挥一营攻击汽车公司,遇 敌顽抗。
汽车公司有一道围墙,墙高3米多,敌多挺日式重机 枪架在墙上扫射,火力十分密集。一营贴近敌人,敌机枪火力 对部队杀伤不大,战士们利用地形地物接敌,向围墙里打手榴 弹。因一营装备差,火力压不住对手,当晚没打进去。第二天 敌收缩兵力,汽车公司守敌撤走。
特务一团打下德州城西北面飞机场后,8日晚攻击南关, 9日晚攻克玉皇阁。玉皇阁是一个制高点,占领它就可用火力控制德州城南的几个要点。
10日晚9时,总攻发起,特务一团一营首先突破德州城 南门,特务二团一营也由西门攻入城内。德州城里的道路很 乱,小街小巷很多。陈景三带团主力从南面攻入,刘竹溪在一 条大街的十字路口与陈景三会合。11日,渤海部队攻占整个 城区,敌逃至东地。
特务二团追敌至东地,以迫击炮压制守敌。敌人已无斗 志,挨了几炮即缴械投降。二团在东地不但缴获了武器仓库, 抓的俘虏也最多。二团从武器仓库里缴获了不少轻重机枪,部 分装备本团,部分上缴。
德州战役于6月11日结束,全歼守敌,毙副司令金丁周, 俘中将司令王继祥,缴获重机枪17挺,轻机枪150余挺,步 枪3000余支。
特务二团各连前身均为早期县区武装,如滨县独立营一连 是四分区第一代县区武装,武器很杂,重火器很少。团有3门 迫击炮,无重机枪。一个连有两三挺捷克式轻机枪或大正十一 式轻机枪,状态大多不好,故障多。步枪多为土压五、老套 筒,湖北条子算是好枪,仅有少量三八式步枪。
打下德州后,特务二团装备得到彻底更新。每个步兵连装 备6挺九六式轻机枪(俗称“爬山虎”)。3个步兵营除二、三 营各有一个连装备三八式步枪外,全部装备捷克步枪“马四 环”。
团直属队组建机枪连,装备4挺重机枪。营组建重机枪 排,装备2挺重机枪。重机枪型号有九二式、大正三年式。
在 实战中,刘竹溪感到六五口径的三式重机枪很好用,不比七七 口径的九二式重机枪差,而且重量比九二式轻,机动性比 较 好 。
战后,特务二团补充了一批德州解放战士。这批解放战士 军事素质优秀,个人技术好,参军后思想转变快,后大多提升 为连排干部。他们在战斗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伤亡也很大。
刘 竹溪的警卫员郭启荣也是德州解放战士。郭启荣参军后最初在 团参谋处任通信员,原名叫郭袖荣,别人写他名字时总是将 “袖”字写成“秀”,他认为这样就成了一个女人名字,于是 改名郭启荣。
![]()
张维滋、刘竹溪、王霄汉(左起)1946年于德州前线
德州战役后,特务一、二团奉命至津浦路以西协助冀南、 冀鲁豫部队作战,在德州西南攻占恩县城,而后沿津浦路南下 至禹城、齐河一带,第二次讨伐李连祥保安十九旅。
特务二团在禹城打了若干据点,前几个据点打得都比较顺 利,最后一个据点比较难打,主要是据点西头有一个高约6米的炮楼。
二团攻占敌据点大部后,准备最后解决炮楼。团将火 力组织好了,三营突击队也进入攻击出发阵地。这时,军区政 治部主任周贯五前来视察,团干部们陪首长到前沿看地形、敌 情,对炮楼的攻击后延。
团干部们送走周贯五后,二团开始攻击炮楼。刘竹溪去 炸药包扎组检查爆破器材的准备工作。
炸药包扎组在前沿后 200米一座院子的北屋内,五六名战士正在里面捆扎炸药包, 多数战士坐在屋里东面的炕上, 一名战士坐在炕下。他们把 梯恩梯炸药块放在一块白布上,码齐了用布包好,再用麻绳 扎紧,然后在炸药包上钻洞,装入雷管和导火索。攻击炮楼 使用的炸药包已送到三营突击队,炸药包扎组正在捆扎的是 备用炸药包。
刘竹溪离开北屋,刚走到三营突击队所在位置,炸药包扎 组的院子突然发出一声巨响,把所有的人都震傻了。突击队隐 蔽在一堵墙下,墙被震塌,砸伤了几名战士。
刘竹溪赶回炸药 包扎组的院子,里面景象惨不忍睹。北屋被炸毁,院子里的树 上挂着碎肉和烂军服,一名战士只剩下两条腿。除了坐在炕下 的战士负伤外,其他战士全部牺牲。
负伤战士无大碍,只是被 震昏了。他苏醒后,大家才知道事故的原因——起爆用的雷管 本来是用手插进炸药包,有一个“二杆子”却用手钳把雷管 往炸药包里敲,结果敲响了雷管,引爆了全部炸药。
当晚二团 停止进攻,第二天顺利攻克炮楼。
这个时期,部队外出执行作战任务,每个团后面浩浩荡 荡,总跟着百十辆大车,载运弹药、粮食和作战器材。
军区认 为这种做法加重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负担,也影响部队机 动,遂令限制大车的征用,各团不得超过30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