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哈佛公布了class of 2029的新生数据,在2025fall申请季,哈佛共收到57,435份申请,最终录取1,968人,录取率只有3.4%。
其中,中国学生录取仅22人,而来自中国大陆高中的学生只有8人,哈佛国际学生录取率已经连续多年低于2%了。
能够被哈佛录取的孩子都是同龄人中的天花板,但大家可曾知道,父母削尖脑袋送孩子进去,却有不少人入学后就开始「混日子」?
![]()
从“最难考”到“最容易混”,哈佛课堂变了
2025年初,哈佛大学内部一份名为《课堂社会契约报告》(Classroom Social Contract Report)的调查引起了广泛讨论。
这份报告由7名教职人员编写,他们揭示了哈佛课堂不为人知的一面。
报告指出,很多哈佛学生一入学就开始逃课、不完成阅读作业。即使学生来上课,注意力也多集中在电子设备上,不愿主动发言。
有人害怕自己的观点引起其他人反对,但更多时候是因为他们没有完成阅读作业,没办法提出有价值的见解。
![]()
图源:Harvard Crimson
经济学教授、报告联合主席David Laibson坦言,这种现象并不是突然出现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哈佛的课堂文化就开始变了。
拖延、课程过度安排、注意力分散成为精英学生的通病,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学生低头看手机时,他们根本无法理解我在讲什么。”
哈佛文理学院院长Hopi Hoekstra也承认,这份报告揭示了哈佛学习文化的一些残酷真相。
为了重塑精英课堂,从今年秋季开始,哈佛已经启动改革,比如一些教师开始点名考勤;学校鼓励学生用手写方式记笔记,而不是用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记录,在一些大型课程中,还专门设置了“无设备区”Device-Free Section,鼓励学生专注听讲。
但是在哈佛最受欢迎的《经济学原理》课程上,这些无设备区的座位大多空着。
图源:Harvard Crimson
报告更令人担忧的一点是,虽然哈佛学生逃课、不听讲、玩手机,但并没有影响他们的成绩。
这是因为近年来成绩通胀的问题在精英大学越来越严重,哈佛大学本科教育学院院长Amanda Claybaugh表示,2015年哈佛大学40%的成绩为A,现在这一比例升至60%。
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减少依然可以轻松毕业,他们就不会走进课室“浪费时间”。
而且一些教授还会录制他们的课堂讲座,学生就更不愿意线下听课了。
成绩通胀其实也是教授和学生博弈的结果,教授们担心如果评分太严格,会在学生评教中得到负面评价,这也会影响自己的晋升和评级。
就这样,在一个双方都非常「默许」的状况下,哈佛的「高分泡沫」现象日益膨胀:学生轻松拿到A,教授也得到了好名声。
![]()
不想上课的哈佛学生,心思都花在哪儿了?
哈佛课堂危机引发不少批评,但学生却表示,他们不是不愿意学习,而是另有顾虑。
《课堂社会契约报告》指出,在2024年春季,只有三分之一的哈佛大四学生表示,自己“在表达对争议话题的个人感受和观点时完全没有顾虑”,这一比例比前一年下降了近15%。
学生不敢在课堂上开口,一方面是担心自己观点“政治不正确”,会被同学孤立和排斥;另一方面,是害怕自己发言太幼稚愚蠢,影响自己形象。
很多人认为,想要取得好成绩,最安全的做法就是迎合主流,让自己的观点和教授保持一致。
此外,越来越多学生在选课的时候,不在乎自己感不感兴趣,首先关注的就是能不能轻松拿A。
图源:路透社
成绩通胀虽然让学生成绩更好看,但也让分数失去了区分度。
很多学生为了找到自己差异化竞争力,不得不将竞争从课堂内转向课堂外。
比如参加更多实习、加入更多社团、选修更多课程,甚至修读双专业等。一些学生认为,这是更有成就感、更有意义、更有用的选择
因为在法律、金融等高竞争行业,实习和就业压力非常大,课外活动和社团经历比课堂成绩更能证明个人能力。学生不是不想学习,而是必须让四年后自己在求职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问题也不是总出现在学生身上,现在大学课堂普遍吸引力下降,过去学生站在楼梯过道也要听讲,缺课还会找同学借笔记。
但现在大部分课程都有录播,学生随时随地可以线上补课。
图源:Harvard Crimson
另一方面,哈佛的选课制度本身也在默许逃课,因为学校允许学生同时选修两门时间冲突的课程,他们根本不可能同时出现在课堂上。
于是,课堂、成绩和压力形成了一个循环,学生放弃课堂,忙于增加就业竞争力,课堂逐渐失去活力,哈佛课堂就这样走进僵局。
![]()
精英教育落后了,名校生开始打破困局
这样的情况并不只是发生在哈佛,很多美国大学的学生正在“混”课堂,这背后其实也反映了这一代年轻人对教育和未来的焦虑。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思考,除了可以作为某些行业敲门砖的名校光环之外,大学到底能够为我们的未来带来什么?
哈佛大学202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一半本科生担心AI将在十年内取代他们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尤其集中在金融、咨询、媒体等传统高薪行业。
这说明未来大学生不仅要和同龄人赛跑,还要和AI竞争。如此紧迫的氛围很难让他们继续安心待在象牙塔里两耳不闻窗外事。
图源:Boston.com
于是他们减少上课的时间,把精力投入到科研、创业或社交上。早点积累竞争力,才有生存的可能。
而且教材知识具有严重的滞后性,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很难跟上时代发展。
前不久,美国权威高校资讯网站Poets&Quants对斯坦福商学院MBA学生进行调研,不少学生都认为:
课程内容和十多年前没有不同,理论知识严重脱离现实,根本没法培养面向未来的各种核心职业技能。
图源:Poets&Quants
哈佛学生选择逃课,虽不值得模仿,但背后的行动逻辑却值得思考。
当AI、创业潮和就业危机同时袭来,大学课堂的价值何在?父母以为把孩子鸡到名校就就可以走向人生巅峰,这种思维惯性该变一变了。
对这代孩子而言,想要不被时代淘汰,首先就要打破分数陷阱,在AI可以秒出答案的时代,仅仅追求分数,已不再能应对求职市场的挑战。
比起死记硬背标准答案换来的高分,不如聚焦AI所不能替代的能力,比如领导力、跨文化交流能力、跨学科思维能力等。
其次要拓展学习的边界,课堂只是知识的一扇入口,而真正的学习通常发生在课堂之外。与其埋头刷题,不如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科研项目或实习,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名校文凭或许可以提高人生的容错率,帮助孩子在初入社会的早期积累优质资本。但当我们重新思考大学的意义时,应当承认的是,学校已经不再是学习和成功的唯一路径。
参考资料:Harvard faculty admit students skipping class, not engaging with opposing views, and still getting good gradesHarvard faces an attendance problem — are students taking on too much?Harvard Students Skip Class and Still Get High Grades, Faculty Say
责编:萝拉
排版:Yan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