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接起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却能准确报出你孩子的姓名、学校,甚至最新一次考试的成绩……这不再是科幻电影,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令人脊背发凉的现实。
1、一个母亲的疑惑,揭开黑产的冰山一角
一切始于四川凉山一位普通母亲谭某某的困惑与愤怒。
她的手机开始被各种培训机构的营销电话“轰炸”。起初她以为是寻常骚扰,直到对方清晰地说出她孩子的姓名、所在学校、乃至各个科目的具体成绩。
一股寒意瞬间袭来。对方对她孩子的了解,仿佛一个潜伏在暗处的幽灵。她不知道的是,这份“了如指掌”的背后,是一条规模庞大、分工明确、从教育系统内部蔓延开来的黑色产业链。而她孩子的信息,正是这条链条上的一件廉价商品。
2、一条6毛钱的“生命”,如何滚成400万的雪球?
![]()
冕宁县人民法院公布的一份判决书,为我们拼出了这条黑产的完整地图:
- 起点:“守门人”的沦陷
彭某,一名负责维护四川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程序员。本是学生信息的“守护者”,却成了第一个“掘堤人”。在利益的诱惑下,他批量导出了超过70万条包含姓名、身份证、家长电话、成绩的学生信息。在他手中,我们的孩子,被以每条不到6毛钱的价格,贱卖给了中间商。 - 中转:“二道贩子”的“精加工”
中间商费某、甘某等人接手后,上演了一场“包装升值”的戏码。他们进行“数据清洗”、“分类筛选”,将原始的“矿石”加工成瞄准特定需求的“精准弹药”,然后以数倍的价格,转卖给全国17个省市的23个下家。数据如同病毒般扩散,总金额飙升至400余万元 - 终端:“育人者”的疯狂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教育系统内部人的参与。 - 成都某技工学校副校长杨某,为了招生业绩,主动购买60余万条学生信息。他不仅自己用,还转手倒卖,甚至将信息交给技术公司“加工”后,再低价买回,形成了荒诞的“信息回流”。
- 四川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招生负责人、天府新区某职业院校的相关人员也卷入其中……
我们最信任的、托付孩子未来的学校和老师,竟成了信息贩卖链上最关键也最丑陋的一环。这已不是失德,而是对教育和信任的彻底背叛。
3、当信任崩塌,我们还能放心把孩子交给谁?
庭审中,竟有辩护人声称这是“用于合法招生”的“行业正常现象”。
多么冠冕堂皇的借口!
请问,谁赋予了学校未经允许就将我们孩子的核心隐私用于“招生”的权利?当精准的信息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带来的就不仅仅是骚扰电话,可能是量身定制的诈骗,甚至是对孩子人身安全的潜在威胁。
这起案件,撕开了学生信息安全的巨大黑洞。它告诉我们,危险并非来自遥远的黑客,它可能就藏在某个本应恪尽职守的程序员电脑里,某个本应教书育人的副校长办公室中。
4、法网恢恢,但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
所幸,法律最终给出了公正的裁决:涉案人员均获刑并被处以罚金,同时被责令在媒体上公开赔礼道歉。
这一判决,重重打击了“行业潜规则即是合理”的谬论。
但,我们不能只等待法律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警觉起来,并采取行动:
审慎填写信息:在非必要情况下,不向学校或机构提供超出范围的家庭与孩子信息。
敢于质疑询问:当被要求提供敏感信息时,询问其用途、保管方式及保密措施。
加强孩子教育:从小教育孩子,不随意在网上或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及家庭的真实信息。
保留投诉权利:一旦发现信息泄露迹象,保留证据并向相关部门举报。
每一个孩子的信息,都不是冷冰冰的数据。它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与希望,是一个需要被精心守护的成长轨迹。
这起案件,是警钟,也是号角。它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孩子,也关乎在这个数据时代,我们最基本的安全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