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第七年,他连我全名都懒得叫,直接诶一声。
![]()
”——昨晚的闺蜜群里,这句话像石头砸进水面,后面跟着一排+1。大家七嘴八舌,才发现原来婚后五年,78%的人把“宝贝”收进抽屉,改叫“喂”“孩子他妈”。
![]()
可就在我们集体哀嚎“激情已死”时,斯坦福出了个新数据:一周喊十五次昵称的夫妻,亲密度还能比新手高37%。
我盯着屏幕愣住,脑子里闪过自家客厅那台刚升级的音箱,它上周弹出提示:今天还没对伴侣说亲密用语哦。
我当时笑它多管闲事,现在看,小丑竟是我自己。
把称呼当小事的人,大概率也忘了上一次心跳加速是什么时候。
研究说“宝贝”仨字能点亮大脑愉悦区,我原以为是学者闲得慌,直到翻出结婚照——那天他喊我“傻瓜”,我回他“笨蛋”,两个人笑得牙床都露出来。
对比昨晚,他坐沙发那头刷手机,我坐这头刷手机,中间隔着能再塞下两个人的空,空气里只有短视频的笑声。
我才意识到,不是七年之痒,是我们把最简单的信号器亲手关机。
更扎心的在后面。
婚姻家庭研究会追了五千对夫妻,发现坚持把昵称挂嘴边的,离婚率只有平均值的三分之一。
数字冷冰冰,可它解释了我表姐为什么还能在四十岁被喊“小姑娘”时脸红——表姐夫每天两次“老婆,喝水”“老婆,关灯”,像给关系上发条。
反观我们,用效率省掉了情话,用“嗯嗯”替代了“宝贝”,还自我安慰老夫老妻不搞虚的。
结果省着省着,把感情也省成了极简风。
市场比我们先慌。
打开购物平台,亲密关系教练课销量涨了两倍,三十五到四十五岁的人抢着学“称呼训练”。
我点开试听课,老师让先对着镜子说十遍“老公,辛苦了”,练到不尴尬为止。
弹幕里有人吐槽“肉麻”,老师一句话怼回:你怕的不是肉麻,是怕先低头。
那一刻我关掉视频,去厨房倒了一杯水,递给他时小声说了句“老公,喝水”。
他愣了半秒,回我:“谢谢宝贝。
”那半秒像有人按了重启键,屏幕里七年没换的待机画面突然动了。
科技也在后面推。
智能音箱的“亲密提醒”功能开启后,用户昵称使用量涨四成。
我把家里的音箱设置成每天提醒一次,它今天傍晚叮咚一响:检测到你们今天还没用爱称哦。
我冲客厅喊:“喂,音箱让你叫我宝贝!
”他在厨房回:“宝贝,今晚点外卖还是我做?
”就这么一句,比任何情感微课都管用。
原来机器比我们还懂人类需要被反复确认:我还在意你。
短视频那边更热闹。
夫妻昵称挑战#播放二十亿次,有人拍每天起床互喊“小猪”“大熊”,评论区一片“又相信爱情了”。
我原本嫌作秀,现在看懂:公开喊出来等于把承诺外放,越多人听见,越不好意思偷懒。
感情这东西,最怕关起门来慢慢腐烂;亮一次相,就多一条外部监督。
说到底,称呼是婚姻里最便宜的保险,零成本,高赔付。
你喊一声“老婆”,她回一句“宝贝”,一来一回,大脑偷偷分泌催产素,像给两人同时打麻药,抵抗日常那些细碎的扎。
我们总以为大问题才伤婚姻,其实伤口是每天掉一次“喂”里慢慢割开的。
反过来,每天两次“宝贝”,就是把盔甲一片一片穿回去。
我今晚把音箱提醒调到早晚各一次,顺便把手机闹钟改成“亲亲老公”。
设完抬头,他正把洗脚水端到我脚边,嘴里嘟囔:“宝贝,水烫不烫?
”我摇头,心里给那个还没完全死心的自己记了一笔:别等七年之痒变成七年之痛,才想起“宝贝”两个字,本来就是解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