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来到ASC总决赛,北师大的五位 “超算新人” ,在理论与实操的交织、协作与挑战的磨砺中,走过了一段布满探索印记的备赛与征战之路。腊月三十的紧张研讨、赛场之上的突发难题、与世界强手的交流互鉴……在这堂沉浸式的超算成长课上,队员们在沉淀反思中积蓄力量,直面差距,明晰方向。本期#MyASCStory,了解北师大ASC25超算征程的完整记录与心得分享。
今年,我们学校首次成功晋级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总决赛,而我们五位队员也都是第一次参加超算竞赛。从初赛到决赛一路走来,既是一段不断探索的旅程,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收到晋级消息的那一刻,我们难掩激动之情——这不仅是对我们付出的肯定,也意味着学校和我们个人都迈出了崭新的一步。
从去年11月份收到指导老师的召唤开始,一直到决赛,我们保持着每周一次的例会,前期集中在超算知识的储备和超算真题的实战演练,后期集中在ASC25赛题的攻坚克难。和日常的课程、课程大作业、期中考试叠加在一起,备赛的时间被压缩得格外紧张,最印象深刻的是腊月三十的时候我们还在群里讨论赛题遇到的问题。
尽管时间的投入很重要,但团队分工和协作也是影响成败的关键。临近决赛的例会逐渐暴露出团队分工的问题:每个人独立负责一个赛题,讨论往往变成“进度汇报”,而不是多角度的思维碰撞。这种缺乏交叉的分工方式,在现场拿到赛题后显得尤为明显。
![]()
抵达青海大学比赛现场后,紧张激烈的比赛氛围扑面而来。组委会和主办方的组织工作十分周到,食宿与场地安排都让人倍感安心。真正的挑战,来自于赛题本身和比赛过程中难以预料的诸多问题。比如RNA相关赛题的数据量远超预期,所幸我们提前申请了更多硬盘,否则可能连中间结果的存储都难以保障。另一方面,我们在初赛和决赛备赛中将大量精力投入在赛题优化上,导致在物理机器的调试准备上严重不足。在搭建集群内部的网络通信时,由于缺乏实操经验一度进展受阻,最终还是在其他学校队员和老师的帮助下才顺利解决。
这些经历让我们深切体会到,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和真实赛场的复杂环境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
![]()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DeepSeek加速赛题,我们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赛前查阅了不少经验帖和开源仓库,我们设计了一个结合vLLM、IPEX-LLM、投机解码与量化优化的方案。准备过程中,我们把大量精力放在性能优化上,却没有意识到大模型生成过程中的对齐度问题。到了决赛现场,这个隐患最终暴露出来。由于这道题的运行时间只有一天,加之机器资源紧张,几乎没有调试空间,结果并不理想。回头看,如果在赛前能够更系统地记录每一次方案与结果,并把对齐度纳入验证流程,情况或许会有所不同。
比赛的几天里我们需要始终保持充沛体力和高度专注,最终的收获也远超预期。除了在赛题上的实战经验,更重要的是与其他高校队伍的交流。他们在流程、工具链搭建以及任务分工方面的成熟经验,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差距,也为我们指明了切实的改进方向。
与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远比单纯的赛题结果更有价值。更珍贵的是,通过这次比赛,我们与众多出色的同龄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
整体而言,此次经历不仅仅是一次比赛,而是一次高强度的学习和实战演练。ASC的整体竞技水平远高于我们以往参加的比赛,也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储备上的不足。
回顾整个赛程,我们仍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分工应保持一定的交叉性,避免因单人负责而陷入思维瓶颈;备赛需覆盖更多真实硬件环境,提前完成预案和自动化脚本化的编写;讨论方式要从“进度汇报”转向“深度研讨与思维碰撞”,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沉淀和总结实践经验。
未来,我们希望将这次积累的经验系统性地沉淀下来,不仅服务于我们自己,也能惠及后来的参赛者。我们计划搭建一个校内的超算竞赛文档与资源平台,集中整理技术经验、常见问题和实用脚本工具,帮助下一届队员更高效地备赛、少走弯路。
对我个人而言,这次比赛如同一堂深入的高性能计算入门课。通过理论到实践的完整参与,我不仅在其中找到了乐趣,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的方向——无论是科研还是职业发展,我都希望继续在HPC这个领域深耕探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