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行的一组数据引爆了金融圈:
2025年前5个月,全国居民存款减少了2.46万亿元!
而去年同期还是增加9873亿元。也就是说,一年时间,老百姓从“拼命存钱”变成了“拼命取钱”!
更刺激的是,光5月一个月,居民存款就“蒸发”了1.17万亿。
业内人士直言:银行现在的吸引力,已经撑不住了。尤其是中小银行,揽存压力越来越大。
![]()
一、银行利率跌入“0时代”,储户心凉了
造成这场“存款大逃亡”的根本原因,其实很简单——
利率太低了!
过去三年,银行连续降息。
现在很多定期存款利率都降到1.5%-1.8%,已经创下历史新低。
在通胀、物价上涨的现实面前,这点利息几乎等于白存。
于是,储户开始动脑筋——
钱不能睡在银行里,那就得找地方去“赚钱”!
![]()
二、钱都去了哪?5大去向曝光!
根据多方金融数据梳理,这2.4万亿的存款,主要流向了五个方向
① 银行理财产品:利率更高,风险也更真
银行理财再次成为“香饽饽”。
截至4月底,理财产品总规模猛增2.1万亿,达到31.3万亿,创历史新高。
收益率在**2.4%-2.8%**之间,明显比存款高。
但风险同样存在——
货币市场利率下滑、债市波动上升,部分理财产品净值可能亏损。
所以,别再以为“银行理财=稳赚不赔”。
![]()
② 股市:热度飙升,风险更猛
8200亿资金流入A股,占存款流出总额的三分之一。
同时,A股新开户数暴涨62.3%,新增散户873万。
可以说,一场全民“抄底潮”正在上演。
但要记住一句老话:
“一赚二平七亏。”
股市风险高,没点技术和耐心,进去容易,出来难。
③ 公募基金:让专业的人替你理财
很多中老年储户不敢炒股,也嫌利息太低,于是把钱投进了基金。
到2025年5月底,公募基金规模突破29.7万亿,比年初增加3.6万亿。
不过要注意,基金也分风险等级:
货币基金、债券基金:稳一点;
混合基金、股票基金:风险更高。
不少股基去年年亏20%-30%,很多基民直呼:
“比存银行还心疼。”
![]()
④ 提前还贷:降负债最“稳”的理财
近两年房贷利率一路下滑。
不少人手里的老贷款是5.88%,而现在的新房贷只有**3%**左右。
差距一算,每年亏好几万。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
“取存款、还房贷”。
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
减轻负债压力;
心里更踏实。
在楼市下行期,这一波“提前还贷潮”,算是最保守、最理智的理财方式。
![]()
⑤ 消费复苏:钱花在生活上
2025年1-5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万亿,同比增长5.2%。
尤其是旅游、餐饮、娱乐等领域,消费明显回暖。
虽然高端商品(汽车、家电、奢侈品)依旧低迷,但中低端消费重新活了过来。
这说明,老百姓没再死存钱,而是开始愿意花钱过日子。
![]()
三、银行“失宠”,其实是储户觉醒的信号
过去,银行是最安全的“钱袋子”。
但如今,低利率+高通胀让存款几乎“零回报”。
老百姓的理财意识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钱放着不动”。
只是,钱要“动”,也要讲方法。
理财不是赌博,更不是盲目跟风。
高收益永远伴随高风险。
![]()
✅四、总结:存款搬家,是时代的必然
2.4万亿的存款搬家,看似“钱荒”,其实是一次财富的再分配。
有人去理财,有人炒股,有人提前还贷,也有人选择投资生活本身。
这不是危机,而是储户心态的转型:
从“死守利息”到“主动理财”。
但记住一句话——
“别让理财变成赔钱的开始。”
在这个利率下行、风险上升的时代,
稳健、理性、分散,才是最聪明的财富密码。
一句话结尾:
钱没有消失,它只是从银行,去了更能让它“动起来”的地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