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躺平”成了一个敏感又复杂的词。
一方面,现在这个时代,说实话,是“躺平”最好的时代。
另一方面,主流舆论偏偏不鼓励你躺平。
![]()
过去几千年的中国,从未真正存在“躺平文化”。原因很简单:不干活就意味着饿肚子。
哪怕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不上班、不务农的人,也可能真的没饭吃。
而今天不同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社会基础设施、经济体量、生活保障体系,都足以支撑一种“低欲望、低成本”的生活方式。
城市里有外卖、地铁、廉价租房;农村里有医保、养老金、快递网络。
这本质上,就是改革开放的成果,给咱们普通人的“馈赠”。每个人都享受到了,当然,越有钱的人享受得越多。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不上班饿不死人”的时代。
所以,我说:从生存条件上看,现在确实是最适合躺平的时代。
![]()
我个人并不反对躺平。
如果一个人不违法、不害人,只是想降低欲望、放慢脚步,这完全是他的权利。
有些人中年以后有了积蓄、无债一身轻,选择不再拼命,享受生活——这没错。
甚至对社会而言,让年纪大的人适度“退出竞争”,反而是一种资源让渡,是智慧而非懒惰。
所以,我反对把“躺平”当成道德问题。
它本质上只是一个选择——只是不同年龄段、不同处境的人,所面对的“后果”不一样。
![]()
我担心的不是有人躺平,而是年轻人提前躺平。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明明还处在学习力最强、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却开始说“努力没用”“卷不动”。这不是智慧,而是危险。
人类的大脑有“适应性惰性”,一旦习惯安逸,就会重塑神经结构。
科学上讲,这是物理层面的改变——你越久不思考、不挑战,大脑中与学习、探索相关的回路就越弱,思维开始固化。
等你三十多岁再想改变,已经变得极其困难。
因为人类天生追求安全感,而改变意味着风险。
久而久之,我们会主动与不确定性保持距离,哪怕因此失去成长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其实并非“没能力”,而是“早早认命”。
机会并非从未出现,而是他们选择放弃;即使机会来了,你也可能抓不住。
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
现在主流舆论反对“躺平”,并不仅仅出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考虑。
更深层的逻辑是:一个社会如果年轻人普遍放弃奋斗,社会流动性就会下降,创新也会枯竭。
但我认为,这种反对应该更精准一些:老年人躺平,是一种归于平静;
年轻人躺平,是一种潜在损耗。
前者是节奏的选择,后者是方向的丢失。
我不想把“躺平”上升到家国天下的高度。
就从个人角度说——年轻时,奋斗是为未来留出更多选项;年老时,躺平是为自己留出一份安宁。
人生的价值,不在姿态,而在清醒。
什么时候该拼,什么时候该停,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成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