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202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传来捷报:绵阳中学实验学校 2022 届毕业生、现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大二学生张思睿,凭借项目《声影流光——非接触式弱超声辅助增材制造模块》一举夺得金奖。本届赛事共吸引国内外 161 个国家和地区 5673 所学校、619 万个项目、2443 万人次报名,最终张思睿所在团队从全球“双创”青年中脱颖而出,为母校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完全没想到能在全国最顶尖的舞台拿到金奖!”电话那头,张思睿难掩激动,“高中三年打下的科研底子,让我面对高强度实验和路演时心里不慌。”
![]()
![]()
张思睿口中“科研底子”,正是绵阳中学实验学校深耕十五年的“创新人才早期培养链”。绵阳中学实验学校从建校伊始,便确立了“培养健康快乐,个性张扬、全面发展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学生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创新思维”的双向成长。作为绵阳市“普通高中创新拔尖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深刻认识到,卓越的创新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强大的认知能力、强烈的探究精神和持久的学习动机,要从起点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正如校长廖先虎所说:“我们要培养的是有主动思维能力和探究意识,能学以致用,学以兴国的建设者。创新能力是学生学习品质重要的一环。创新拔尖学生的培养是‘年级分管领导工程’,也是学校的基础工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拔尖能力,首先需要培养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构建’的能力,推动学生成为‘知识的管理者’和‘奥秘的发现者’。这样的学生才能突破知识和思维的局限,才能真正满足未来中国建设的需要。”
基于这一认识,建校15年来,学校始终致力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师资建设、平台拓展、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不懈尝试。
![]()
学校开设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设计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课程,如“数学与科技融合”“物理与工程实践”等,培养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学校还丰富了学生的选修课程,提供多样化的兴趣选修课,涵盖科技创新、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激发创新兴趣。同时,在常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引入大学先修课程:与省内多所高校合作开设大学先修课,为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机会,实现人才培养无缝衔接。
![]()
![]()
![]()
![]()
![]()
![]()
![]()
以“创新”为导向,学校将校本开发课程分为了“技能型、人文型、科学型”三大类。开发技能型课程,注重实践与真实情境的融合。例如,“直播家乡”综合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化身家乡风物的“代言人”;“红色旅游路线”项目则让学生以导游身份,自主规划并推广主题旅游线路。我们开发人文型课程,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和书香校园系列活动,持续深化阅读课程内涵。组织读书分享、书签设计、征文比赛与诗歌创作等活动,使人文教育具有沉浸性、参与性。我们推进科学型课程建设。从“科学大咖进校园”、无人机制作与机器人观摩等大型活动,到化学课上的“玫瑰花染色”、生物课上的“集体制作泡菜”等微观实验,均致力于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强调在真实问题中培养科学精神、实证思维与创新素养。
![]()
![]()
![]()
![]()
![]()
![]()
![]()
![]()
![]()
![]()
![]()
![]()
![]()
![]()
学校将原有的“三主六路智慧课堂模式”进行优化创新,推出“336”全新课堂模式,大胆摈弃“大水漫灌、满堂输入”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模式,引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开展课题研究,培养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高效学习的完整闭环;引入数字化教学:立足人工智能时代,积极推动技术为课堂深度赋能,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智慧教室,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参与度。时间教学过程监督导师制: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配备导师,提供个性化指导,包括学术研究、竞赛辅导、生涯规划等多维服务。
![]()
![]()
![]()
![]()
![]()
数学课运用AI
![]()
生物课运用AI
![]()
英语课运用AI
![]()
如今,绵实学子已经逐步超越传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封闭学习范式,开始积极建立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结。课堂上,他们转变课堂角色,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建构知识、赋能学习过程。政治课中,他们将抽象理论改编为歌词,通过音乐创作深化理解;语文课上,他们以流行曲调重新填词,传递属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认同与情感表达。课堂已经逐渐成为师生互动、思辨探讨与深度理解的重要平台。
![]()
政治课改编写歌词演唱
![]()
![]()
![]()
![]()
![]()
![]()
![]()
![]()
![]()
![]()
![]()
“实践出真知”。学校强化实验室与创新基地等实践平台的建设,持续投入资金,建设高标准的实验室和创新实践基地,配备先进设备,支持学生开展实验、科研和创新项目;加强校企合作与社会实践,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参观、实习、科研项目、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行业需求,培养实践能力;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大赛,通过竞赛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北京、上海、杭州、厦门等教育先行地区进行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素养;以“学术委员会”为组织机构,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强化教研组、备课组“集体教研”的过程监督,实现“资源共享、科学内卷”,促进教师专业共同成长;同时开展“请进来”战略,引进外部专家资源,邀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到校讲座、授课,对学生进行零距离指导,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突破学生思维局域。
![]()
龚晓华副书记在上海“新高考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上做交流发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创新活动可持续性开展的有效保障。学校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开展创新成果认定:对学生的创新成果(如专利、论文、竞赛获奖等)给予认可和奖励,激发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建立成长档案袋: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创新成果、社会实践等,全面评价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
![]()
![]()
![]()
![]()
![]()
![]()
![]()
![]()
![]()
![]()
![]()
![]()
![]()
![]()
![]()
![]()
![]()
“灵感起源于自身,但激发于环境”。学校通过举办科技节、创新大赛、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开展榜样引领活动,宣传优秀校友的创新事迹,树立创新榜样,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创新志向;开展“包容失败”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创新勇气。
![]()
![]()
![]()
![]()
![]()
![]()
![]()
![]()
![]()
![]()
![]()
除此之外,学校尊重学生生成特点和成长规律,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实施“分段工程”。高一年级重在“初学启航,筑牢基础”,通过数据与素养双维度筛选学生,开展思想引领、个性化辅导和家校协同,注重习惯与素养的强化;高二年级推行“学科导师制”和“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构建,通过周记、小组研讨、自主命题等方式提升其系统思维与高阶能力;高三年级则聚焦“锚定目标,全力冲刺”,针对顶尖潜力生组建全科教师攻坚组,实施精细化的学业、考试与心理管理,强调“高考分数+思维能力”的双行策略。
“我们不要求人人拿奖,但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体验完整科研闭环——发现问题、设计实验、遭遇失败、迭代方案、公开展示。绵实的孩子,毕业时即使没有考上顶尖大学,也一定拥有一双善于洞察世界和探索奥秘的眼睛。”校党委书记翟勇说。
![]()
![]()
![]()
![]()
![]()
![]()
![]()
![]()
![]()
![]()
此次张思睿夺金,并非绵阳中学实验学校毕业学子首次在全国和世界舞台上亮相。从2014届学生刘梓宇发明的已经量产的“农村蹲坐一体式无水便器”到2017届学子黄鹏在清华大学科研团队参与研发的“多尺度可解释深度学习模型Cell Decoder”,再到今天2022届张思睿的国际金奖作品“声影流光——非接触式弱超声辅助增材制造模块”,绵实的校史上处处都闪耀着绵实学子璀璨的创新光芒。仅近五年来,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学生共获国家级青少年科技竞赛奖项 67 项、省级 116项,24项国家级专利。绵实毕业生进入“双一流”高校后,平均科研参与度达 78%,显著高于全国同类中学。愈来愈多的“绵实制造”在大学阶段继续“开挂”,形成引人瞩目的“校友反哺”现象。“站在母校肩膀上,我们能看得更远”。这是绵实学子的共同评价。
当前,学校正计划与国内多所知名高校共建“中学—大学一体化创新学分互认”试点,未来绵实学生高中阶段完成的科研学分,可折算为大学创新创业学分;大学实验室向绵实开放共享,真正实现高中与大学的“无缝衔接”。
![]()
![]()
从中学课堂走向国际总决赛领奖台,张思睿的金奖是绵阳中学实验学校“把科研做在青少年阶段”育人理念的又一注脚。当“双创”教育不再是大学专属,当博士导师走进中学课堂,绵阳中学实验学校用十五年探索证明:创新素养完全可以从“娃娃”抓起,也能在“总师摇篮”的接力跑中,一棒接一棒,跑向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
![]()
尊敬的母校领导、各位恩师:
展信安康!
我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思睿,更是绵阳中学实验学校高2019级34班、高2020级40班的一份子。有幸作为核心成员参与《声影流光——非接触式弱超声辅助增材制造模块》项目,在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金奖,十分激动能收到母校老师与同学的祝贺。我在能在大学平衡好学业、竞赛与生活,获得此项荣誉,离不开高中母校对我的培养。
![]()
在绵实的四年,太多深刻的记忆藏在日常点滴里,不仅见证了我的成长,更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钻研精神,也助力我实现多元发展。我应届就读于高2019级34班,每次和朋友聊到高中,我都会感慨“34班一定是我上学以来遇到过最好的班级!每一个老师和同学,都是特别优秀的存在!”班主任杨锋老师独特的带班方式让整个班级始终保持着和谐、愉快、阳光的氛围。高三时他每天早早到校的陪伴,让我们养成了良好的早读习惯,让繁琐的背诵内容在日复一日的早读中“无痛”滚瓜烂熟;大课间鼓励我们到户外运动,形成了独属34班的“羽毛球盛况”,这份对运动的热爱一直延续到大学,让我在大学里有了更丰富的校园生活。各科老师亦如明灯,十分鼓励我们主动提问与探讨,引导我们主动思考与探究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对知识的钻研精神与主动学习能力逐渐得到培养,成为我进入大学后最大的财富之一。其中记忆最为深刻,也最为怀念的是与Alex“盘”英语阅读和完形填空做题思路,每次英语试卷的讲评与改错必是一场“唇枪舌战”,但在个过程中,我们逐渐建立起文章逻辑,并掌握做题思路。
![]()
![]()
![]()
应届高考失利并未让我丧气,我再次选择绵实,成为高2020级40班的一员。班主任余琳老师截然不同的带班风格,让我感受了另一种严肃但不失幽默的班级氛围。余老师的“尚有一分钟,奋斗60秒”改变了我总爱给自己提前放假的惰性。班级中每一位老师的亲力亲为、同学的互助同行,让我在复读的这一年稳中求进,并没有出现网络上所说的“复读压力非常大”。在这一年里,我逐渐平稳心态,更加坦然地面对分数与各种考验,为我注入了强大的心理韧性。
![]()
![]()
此外,想要格外感谢绵实对我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严格保证学生晚自习自主学习的时间、高考前二十天的自主复习安排,让我在高中阶段就养成良好的自习习惯,并且形成适用于自己的知识梳理方式,这对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十分有益。同时,由此养成的时间管理能力让我在大学里能够更好的平衡学业、竞赛、科研与生活。
![]()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每次走过星空广场时都会看到的一句话,逐渐内化指导我行事的准则。有向上生长的勇气与动力,也有向下扎根的耐心与毅力。让我在大学中,既能敢于挑战更多的科研任务,又能沉下心来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饮水思源,常怀感恩。我由衷感谢母校的栽培,感谢高2019级34班、高2020级40班全体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一百多位善良友好的同学。这份金奖是起点,而非终点。在西北工业大学“三航”特色的科研沃土上,我定会继续以母校精神为指引,充分利用学校与学院的优秀资源,以“总师型人才”为成长目标,在增材制造领域潜心学习,在创新之路上勇毅前行,争取在更高平台上为校争光,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
![]()
![]()
衷心祝愿绵阳中学实验学校弦歌不辍、蒸蒸日上,在“厚德远志,博学笃行”的校训指引下,培育出更多心怀家国、脚踏实地的栋梁之材,让绵实的荣光在一届届学子的传承中愈发闪亮;也愿学弟学妹们珍惜在母校的时光,在知识的滋养中提升自我,在老师的悉心指引与同学的互助同行中找准节奏,绽放出独属于青春的鲜活与璀璨!
此致
最崇高的敬意!
张思睿
2025年10月29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