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间,黄金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动。金价从2024年10月的每盎司2700美元一路攀升,至今年10月31日已达3997美元,期间更曾短暂触及4300美元高位。
这意味着如今购买同等重量黄金需比一年前多支付约1300美元,相当于美元对黄金实际贬值近48%。
这种剧烈波动不仅反映了市场对贵金属的狂热,更折射出全球对美元信心的动摇。
在这场静默的金融变革中,各国央行扮演着关键角色。货币研究机构Tresmark首席执行官费萨尔·马姆萨对此有个精妙比喻:“央行正在成为新的金矿开采者。”
![]()
数据显示,仅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央行就购入244吨黄金,按此节奏年化采购量将达800吨,接近全球金矿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更值得注意的是,超过九成的央行明确表示将继续增持黄金储备。这种战略性转变实则是各国在为可能出现的金融体系变局购买“保险单”,悄然将资产从美元转向更具稳定性的黄金。
这场变革背后有着复杂的驱动力量。发达经济体持续扩大的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债务水平以及长期低迷的实际收益率,都促使投资者重新评估传统避险资产。
黄金正逐渐从投机性资产转变为流动性保障工具,正如马姆萨所言:“当信用减弱时,黄金就会走强——这是金融世界最古老的交易法则。”
数字货币的兴起、跨境支付系统的升级以及其他货币国际化进程,都在不断侵蚀美元在全球结算中的垄断地位。
黄金市场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全球金矿产量年均增长率仅为1%,且缺乏大型新矿项目投产,供应端明显乏力。
费萨尔·马姆萨指出:“供应增长跟不上需求,而各国央行的采购仍接近历史峰值。”
![]()
这种结构性失衡为金价提供了持续支撑,也使得黄金在动荡时期更具吸引力。
不同新兴经济体在这场变革中展现出迥异策略。印度在过去一年豪掷约120亿美元增持黄金,而邻国巴基斯坦则基本缺席这场黄金储备竞赛。
这种差异可能导致未来金融风险抵御能力的分化。巴基斯坦国家银行目前持有144.7亿美元外汇储备,其中大部分属于短期借款,同时还需在2026财年偿还250亿美元外债,其美元依赖型储备结构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纵观历史,黄金的辉煌周期往往与货币体系变革相伴而生。1970年代,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飙升至850美元,涨幅达2300%。
2001至2011年间,又从255美元跃升至1920美元,实现650%的增长。当前周期始于2018年的1160美元,至2025年10月已达4397美元峰值,累计涨幅280%。
![]()
这些数据暗示,我们可能正处在又一个历史性转折点。
随着全球央行持续推行储备多元化,加之黄金供应增长持续乏力,分析师普遍认为黄金将继续作为应对金融不确定性的重要工具。
这场静默的资产转移不仅重塑着全球储备格局,更成为美元主导地位逐渐弱化的鲜明注脚。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古老的黄金正重新焕发出现代金融价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