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我是胖胖。
重形式而不重目的,则形式终将吞噬目的。
重目的而不重形式,则形式自会找到最自然的形态。
这是胖胖对形式主义的一点感悟。
之所以这么写,之所以有这个感悟,是因为在胖胖所见的诸多错误中,最隐蔽、也最常见的,就是把手段误以为意义,包括前几天胖胖写过的某些事件。
当一件事开始只是为了看上去正确而存在,它就已经偏离了最初的理性。
人们开始崇拜正确的姿势,而忘记做对的事情。
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谈存在主义曾有个观点:
“人并非生而为人,而是被抛入一套既定的秩序之中。”
而可怕的,不是被抛入,而是许多人在被抛入之后,渐渐学会了享受那种被秩序包裹的安全感。
当秩序被神圣化,个性便被驯化,当规则成为信仰,思考就成了异端。
所有人都以同一种姿势安静地被管理,这,或许正是一个社会最危险的征兆。
这两天,齐鲁晚报报道了一件事:
![]()
广西一职业技术学院有学生发视频,说学校规定即使没课也不许待在宿舍。
那天正下着雨,不少学生被迫冒雨在校园里转悠,有人搬了个小凳子坐在走廊下,更多人干脆就拎着伞发呆。
后来学校工作人员回应,说这是学校的统一规定:
“一年级的学生有固定教室,要去上自习。我们要严格一点儿,要不然他们容易懒散。希望通过约束,帮他们形成习惯。”
至于大二大三,他们说“是为了督促锻炼”。
换句话说,他们自认为管理逻辑是好的,出发点是对的,至于落在谁身上、在什么天气、有没有空间接住,先别较真。
外面下着雨,学生被赶出宿舍,在操场、食堂门口、楼道间晃悠。
有人拍到一幕,雨天里,多名学生撑着伞在户外徘徊,还有学生搬来凳子直接坐在室外。
教育的荒谬不在于有规则,而在于当规则压过了人,这就连下雨都成了错误。
我一直不相信,自觉性是靠外力压出来的,那种靠外力压出来的勤奋,本质上只是服从。
自觉,是从理解中长出来的,是知道为什么要做、做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意义,而不是怕别人看见你没做或者别人管着你去做。
当然,我觉得很多学校的教育逻辑是有问题的。
他们认为学生的懒惰不是因为教育方式有问题,而是因为管得不够严。
于是不断加码,不断用制度替代信任,用纪律替代理解。
可一个被催促着去学习的人,怎么可能学会热爱?
一个被赶出宿舍的人,怎么可能理解自律的含义?
那不是自律,那是被迫的迁就。
它让人看上去都在动,但实际上谁也没往前走。
强迫学生在雨天离开宿舍,在胖胖看来,只会让人形成另一种习惯:
对制度的躲避,对规则的麻木,对权威的应付。
你想啊,这些被淋湿的学生,真的学会了什么?
没人去问。
职业技术学院的目的是什么?
胖胖觉得是得让人逐渐从被管理过渡到自我管理。
如果仍然迷恋于纪律结构,学生负责表面服从。
表面看似井井有条,实质则是荒腔走板。
让人学会如何自主安排生活,而不是如何按铃作息,比服从纪律意志,更为重要。
学校的管理,也应该着重于让他们有能力自己负责。
被安排和自我安排这两者的区别,决定了教育的方向。
刚刚胖胖在开头讲了形式主义一种毒:
只要动机是好的,手段就可以被忽略。
这种逻辑在胖胖看来极其可怕,也有很多人深受其害,大家这几年从种种事件中都可以窥见其端倪。
因为动机永远是模糊的,而手段才是清晰的。
每个人都可以宣称自己是出于好意,但好意背后又隐藏了什么?
没人知道。
所以,动机可以被修饰、被包装、被合理化,但手段,是唯一能反映真相的东西。
你说为了学生好,但真正被雨淋的、被赶出的,是学生。
你说希望他们养成自律,可他们连最基本的自由空间都没有。
你说这是锻炼,可被锻炼的却是仅仅只是忍耐。
这样的良苦用心,说白了,就是我不信你能自律,所以我替你决定你该怎样生活。
这是一种我们常见的“代行意志”的文化,它的逻辑是这样的:
学生不听话,是因为太自由,员工没效率,是因为太松散。
于是,替你决定就成了最方便的借口,管理者不用学习如何理解人,只需设计一套看上去正确的规章制度,就能获得心理安慰。
如果一个管理者最在意的,是有没有执行到位,而不是有没有达到目的,那一切改进都将被表面化。清晨宿舍空无一人,操场人头攒动,看上去像是纪律,但真相是什么?又有人想过吗?
形式上皆大欢喜,实质上皆空。
教育的可悲,就在于它越来越像是一场打卡,只要动作对了,只做动作,就不问有没有意义。
所以,胖胖认为,学校问题从来不在管与不管,而在怎么管。
管理,应该是辅助性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管理能力,而不是取而代之。
譬如,可以让学生在指导下制定自己的作息计划;可以建设更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丰富的选择……
管理的边界,就在于是否尊重人的主体性。
而规则,只是为了防止混乱,而不是用来制造屈服。
从心理学角度看,强制性的纪律往往会激发逆反心理。
胖胖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例子,当人被迫去做一件事时,大脑会自动寻找反抗的方式来平衡失去的自由感。
于是,人性在被压制时,并不会变好,只会变得更擅长伪装。
你确实可以让人听话,但无法让人信服。
当然,这件事中,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
学校要求学生外出学习,却没有为他们准备足够的空间。
自习室满了,图书馆座位有限,公共活动区不足,结果是,学生们只能站在雨中。
你要求他们走出去,却不给他们容身之地,这不是教育,是驱逐。
管理的前提,是供给。
没有供给,就谈不上管理。
一个不肯在资源上下功夫的学校,只能在纪律上装模作样,有什么用?
是的,学校全程打出的名义,都是为你好。
但是,一旦一种做法能以为你好的名义被合理化,它就会被复制、推广、固化,直到变成常态。
那时候,你会发现,大家都在照章行事,却没人再去思考章程背后的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而不是训练。
一个被管理得再整齐的学生,也未必是清醒的个体,而一个被允许犯错、思考、调整的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成长,。
你越想控制学生的生活,他就越不可能对生活负责。
因为责任只能建立在自由之上,没有自由,就没有真正的自律。
这种怕学生懒,其实是管理者自己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于是他们用最稳妥的方式维持秩序,把一切变成流程、把每个人变成可控的点。
可允许一点混乱、容忍一点浪费、给予一点试错,并没有多大的害处。
相反,只有这样,个体才会在混乱中摸索出属于自己的秩序。
如果一个人所有的优点都是听话,那他的独立性从哪来?
社会进步靠的也不是一致思想,而是自由思考。
当教育开始把一致性当作美德,自由当作隐患,那就离本质越来越远了。
形式主义可怕,就可怕在它总是披着秩序的外衣,却在无声中吞噬了个体的灵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