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淑婷|文
摘要:如果努力后失败了,在高度留痕的网络世界里,容易成为他人的“笑柄”。为了维护自尊,年轻人将努力转进“地下”。“他人的成功可能意味着自己的失败”的心态。这种环境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努力恐慌”,任何一丝努力的“蛛丝马迹”,都会被迅速拿去比较、放大,甚至被复制、被超越。——推荐淑婷同学的评论,把自己作为方法,分析偷感后的自尊自保自爱。你们会偷偷努力吗?评论区分享你的偷学策略!
![]()
今年考研进入倒计时,官方数据显示今年报考人数降至388万人,“考研降温”引发广泛讨论。但头条新闻镜头下的青岛大学校园却呈现鲜明反差——图书馆与自习室座无虚席,学子清晨抢座、深夜苦读,楼梯间、走廊随处可见埋头背书的身影,外国留学生也加入备考大军。社交媒体上“刷夜备考”“搭子散场后继续学”成为“考研党”的日常写照。
这并非个例,天天刷剧的室友,竟是夜战六级的“选手”;朋友圈里到处旅游的朋友,竟是熬夜刷题的“考研党”;每天摆烂的上班搭子,竟是“领导的接班人”——在手机里打造“躺平人设”,在手机后成为“偷学”达人。如今,“偷学”成为一种新型生存文化,这种用娱乐伪装掩盖奋斗痕迹、用低调蓄力等待厚积薄发的生存模式并不是单纯的个人选择,而是年轻人“为世所迫”而形成的趋内型生存策略。
“世”,第一层含义指“世界”。
我们生活在算法编制的“超真实”世界,社交平台的传播逻辑更青睐“裸考高分”“副业月入十万”这类极具“神话”性的叙事,这也构建出社会对“天赋”的夸张追捧和对“努力”的微妙贬低。公开努力变成了一场高风险的赌博,如果努力后失败了,在高度留痕的网络世界里,容易成为他人的“笑柄”。为了维护自尊,年轻人将努力转进“地下”,它既能确保自己在暗处持续进步,也更能规避“卷王”“假努力”等负面标签的束缚,毕竟伪装轻松比展露努力更易获得认同。
“世”,第二层含义指世道。中式教育体系中的“结果文化”和被围观时代中“表演文化”,在两者的挤压下,“偷学”是出自自我保护的理性选择。
“没人关心你吃了多少苦,只在意你最终有没有成功”。从校园到职场,“唯结果论”将人简单定义为“成功者”或“失败者”,评判标准几乎只有分数、录取通知书、薪水等这些可见的“结果”。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年轻人本能地选择隐藏努力痕迹,成功了便是“惊喜逆袭”,失败了也能以“没认真准备”为借口体面退场,避免承受“半路开香槟”后的尴尬与嘲讽。
“灯光照下的瞬间,我就知道我无法轻易暂停这场表演”。在互联网极为发达的时代背景下,每一个要减肥、要上岸、要升职的宣言,每一条配图刷题的朋友圈,都像是把自己架在舞台上,时刻承受着观众(同学、同事、亲友)的审视与评判。这种“舞台效应”会来相应的“期待焦虑”。公开的努力会拉高他人对自己期待值,从而让可能的失败变得更加难以承受。
“世”,第三层含义指时代。在这个被“躺平”与“内卷”等标签简单切割的年代,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了一种折中的生存姿态——45度人生。
这种看似安全的中间状态,实则是建立在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之上——在稀缺性竞争环境下,同辈之间的比较心理愈发尖锐。保研名额、比赛资源、工作岗位的有限供给,形成“你上我下”的零和博弈,“他人的成功可能意味着自己的失败”的心态。这种环境催生了一种独特的“努力恐慌”,任何一丝努力的“蛛丝马迹”,都会被迅速拿去比较、放大,甚至被复制、被超越。因此,“偷偷努力”成了一种必要的生存策略,一种在高度同质化竞争中,试图为自己保留一点“信息不对称”优势的趋利避害。它既是自我保护,也是在这场无声而又无比激烈的内耗中,为自己争取一丝喘息空间的微弱反抗。
“迫”,指被迫的自我压迫。在带有多重不确定性的外界因素下,年轻人形成的被迫“趋内型主体性”。
“趋内型主体性”是指个体以自身探索、自身需求为决策的依据。毕竟,在一个“结果至上”、“评价严苛”、“竞争过度”的环境中,向外扩张的风险和成本太高了。于是,主体选择“趋内”,这样就可以在狭小的个人空间里,尽可能保留一点能动性和控制感。此时“偷感”就成了最好的保护色,因为只要自己不公开努力,就无人知晓我的失败,我也就保住了那份脆弱的、不被评判的自我空间。
年轻人的“偷学”行为根植于“世”与“迫”的双重作用。“世”作为外部推力,涵盖算法世界对“天赋”的神话塑造、世道中“结果文化”与“表演文化”的双重挤压,以及“躺平”与“内卷”标签下的时代生存夹缝;“迫”则转化为内在拉力,体现为年轻人在外部压力下被迫形成的“趋内型主体性”。在这种双重作用下,“偷学”成为当代年轻人隐藏努力、收敛自我的理性生存智慧。
“为世所迫”的生存模式也不一定要“破”,毕竟文章提到的现实条件都是社会的产物,难以“破解”,更无须否定它。“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活法”,他们没有被标签绑架而彻底躺平,也没有被竞争裹挟而迷失自我,而是以“向内收敛”的方式守住成长的初心,在有限的空间里为自己争取更多可能,这是“潜龙勿用,待时而飞”的古代智慧在当代的生动实践。
我的新书《时评中国精选集:时评与思辨写作》,就是一种推动形成思辨习惯的写作实践。本书精选了“时评中国”系列前5本最精华的部分,对2021年以来各卷的高考作文题进行了思辨分析,并提供了素材积累、阅读方法、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写作技巧方面的系统讲解。相比前几辑,增加了“案例与方法”,对学生的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度点评,为思辨训练提供贴近现实的鲜活案例。哪有那么多理所当然,只是缺乏深度思辨罢了,用你的思辨分析去贡献“高水位的理所当然”。当当网刚上架我的亲签版,欢迎加入我的思辨写作共同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