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上午有些读者觉得文末我太太的思路很奇特,一个投资的事情被她当成了逛街。
其实我本人并不觉得奇特。
十年前,我和我太太关于投资,就讨论过。
我当时自夸说,我稳定盈利,每年能赚多少多少钱,所以我才辞职了,高管也不做了,躺赢。
她就很不屑,说这有什么神奇的。
你要么是在某些品种上可以稳定的赚钱,要么是用固定的方式在多个品种上都能稳定的赚钱。
无外乎上述两种。
你总不可能用所有的方式,可以在所有的品种上都能稳定地赚钱。
我当时听了就很吃惊,要知道她就一个老师,从毕业就做老师,完全不懂投资。
能说出这番话,还真是抓住了要点。
她接着说,你能赚钱,难道老师不能赚钱?
英语老师暑假去补课,也能赚钱,物理老师寒假去补课,也能赚钱。
无非他们想不想赚这笔钱。
但无论他们想不想,他们都只能做自己熟悉的那门课,物理老师去教英语,英语老师去教物理,有学生听么?
之所以你赚得多,而老师赚得少,无非是金融市场给你提供了杠杆,而老师没有杠杆。
所以显得你能,而不是你真有多能。
如果技术手段出现了突破,老师也可以加杠杆,那么老师也可以很快地赚钱。
我当时就被她说沉默了。
这场对话之后的第二年,就有一个网红名师火了,搞考研,报志愿的,生意越做越大,几个小时就可以进账几亿,完全如她所料。
她把赚钱这件事,说得很透彻,天底下的赚钱,说到底,也无非是卖油翁。
在我过去十八年的投资经验里面,别说我自己,哪怕把我所有见过的成熟的投资人,全都打包算一起。
也都没有任何神奇的地方,没有人跳出欧阳修的那篇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无论看起来有多了不起,实际上和铜钱穿油的卖油翁,底层逻辑都一样。
就像当年我太太说的,一个物理特教,只要他愿意补课,门口永远排长队。
前提是,这个方面你做得比别人好。
一个小姑娘,可能会把赚钱看得很重,觉得能够赚到钱的人,很了不起。
但如果你有了阅历,就会祛魅。
会赚钱的人多了去,各行各业都有龙头企业,每个行业抓一把,排名靠前的都是卖油翁。
所以一个人有很多阶段。
刚毕业的时候,年轻人想要赚钱,更多的是为了安全感。
你想要证明我不再是一个学生了,我能养活自己,你想要立足,或者说,被社会接纳。
能赚钱了,就是一种被接纳的自我证明。
等过几年,等你站稳脚跟,你就希望事业上有所发展。
你想升职加薪,想要做合伙人,想要拿股权,或者想要投资盈利,这些依然是进一步的自我证明。
你想证明自己不仅能融入社会,而且,是这个社会上的佼佼者。
这些我都经历过,我很清楚自己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
刚毕业时我想要高薪,做了几年等我做了架构师,我就想当高管了,我想当企业的合伙人了。
再过几年,我就想做资方了,等做了资方,我又会开始思考,我是只会倒油呢,还是也可以射箭呢?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故事里的卖油翁,把一件事做好,就能悟透360行。
我没那么好的悟性,当我在企业里快速升迁的时候,也会自我怀疑的。
我会怀疑说,究竟是因为运气,比如我是90年代末就开始学计算机的,赶上了行业的风口;还是因为背景,比如我是名校生。
我会自我怀疑的,我会怀疑说,是不是当我没有运气,没有背景的时候,我就不会成功了?
所以我才会同时投资,我想要证明自己,而且我刻意回避了自己的行业,回避了科技企业。
我2008年选择国际市场,选择高频交易,一部分原因也是想看看,没有运气,没有背景,去一个陌生的领域,我还优秀么?我还能行么?
这就是某种意义上的交叉验证。
甚至我到了快奔四的时候,又同时做了自媒体,这也是出于某种交叉验证的目的。
我就想知道,我是因为有数学天赋,所以在计算机行业,在投资领域比较顺利,还是因为当时我年轻,精力旺盛?
我一个理工男,刻意选这么一个文字领域就是不断的在用排除法,排除掉自己的优势部分。
我想要去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就是在不断的验证自己的方法论,我想知道一个人摒弃怎样的缺点,保持怎么样的优点,就可以做什么都做成。
但那天在聊新周期时,有个读者的留言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
他说,他看了我后两个话题,并没有觉得谁身上存在固定的优点,缺点。
其实从头到尾就一件事,有些人是真的想要把某件事做好,而有些人,只想糊弄下。
就像捡乌龙指,它的利润来源就在于你肯花时间,花心思去找坑位,哪个操作本身反倒是抓只鹦鹉都会。
你不肯找,你等着谁来告诉你,人家告诉你的,一定是挤满了人的,大家挂单都挂到没利润的红海坑。
而愿意找,这件事本身,恰恰是最大的优点,市场重奖的就是这类人。
这个观点也很有意思,我很认同。
我做了这么多年,我感觉一个投资策略之所以被市场重奖,就是因为其实是市场本身希望你去帮它纠偏。
而一个策略会过期,是因为你已经帮它完成了纠偏,它奖励过你了,它希望你再去新的领域帮它纠偏。
投资人本质上就是市场的撸猫铲屎官,你把它伺候好了,它就奖励你。
你伺候的过程就叫做创新,而你能够一而再,再而三,那就说明,你是真喜欢撸猫,你也享受撸猫。
你把这个感悟,扩招到各行各业,是一模一样的。
伴随AI的突飞猛进,今年美国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裁白领,连鲍威尔都表示,大型企业大量裁员,引起他密切关注就业。
这种AI的替代性,要不了一年,就会传导到国内。
你就会发现,未来属于会玩的人,属于有想法的人。
就像我那天说,创新并不高大上,你有玩的想法这本身就是创新,你把玩的意愿落地这本身就是热情。
没想法,没热情,你还拿什么跟AI争?
关注公众号,记忆承载,方能阅读正文《新周期已经两年了,从不相信到不甘心,我还来得及么?》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