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地铁口那个只见过三面的男同事突然伸手把我搂进怀里,三秒零四,我脑子嗡的一声——这到底是礼貌还是告白?
 ![]()
我当场没敢动,怕一动就破梗。
 ![]()
回家把包一扔,开始翻论文,才发现自己可能刚被“验货”。
牛津那帮人说,真抱够三秒,大脑会哗啦啦放催产素,亲密值比普通社交高一半。
我掐表回忆,他确实抱满三秒,还顺手把我脑袋往他右肩按,动作顺得像是排练过。
论文提醒:82%的人天然往右偏,偏了情感真实度能飙三成。
我后背一凉,这哥们是懂科学的。
后疫情时代,拥抱成了限量款。
老美今年的调查说,大家只肯跟前5%重要的人贴身,比例比疫情前高两成。
我默默把微信列表翻到底,五百多个好友,能进前五的没几个,他连备注都没改,居然直接晋级?
越想越不对劲。
夜里睡不着,我对着镜子练“三重同步”——瞳孔涨0.5毫米、嘴角翘0.4秒、耳朵红到发烫。
一帧一帧回放,只记得他松手那瞬间我耳朵烧得能煎蛋,嘴角抽了一下,瞳孔大没大没看清。
东京大学说,这三样同时出现,89%是真情流露。
 ![]()
我缺一项,数据不及格,心却咚咚跳,像漏掉的那一格在补录。
哈佛商学院给拥抱加了3C滤镜:持续、情境、化学反应。
办公室走廊,灯光惨白,他一句“项目辛苦”就当背景,Consistency及格;Context勉强算送别;Chemistry我单方面爆表。
论文冷冷一句:工作场合突袭抱,83%是情绪上头。
上头的是我,不是他。
第二天上班,他远远点了个头,像什么都没发生。
我端着咖啡躲进楼梯间,忽然想通:科学能测激素,却测不到人心。
那个三秒零四,他可能是礼貌封顶,我却把整条心跳曲线当成了告白。
数据不会撒谎,人会。
抱完就散,是成年人的礼貌;抱完还惦记,是我一个人的兵荒马乱。
下次谁再抱我超过三秒,我决定先问一句——“你是催产素上头,还是喜欢我?
”省得耳朵白红,心跳白乱。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