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6分钟
![]()
学校管理,非简单的规章堆叠,制度叠加,清单罗列。学校管理在“管”,更在“理”,用“理”的智慧疏通脉络,用“理”来激活每一个教育者的细胞,激发内驱力,理明“管”的方向,理顺“育”的脉络,理清“教”的思路。
1
理出情绪价值
以心为壤,筑就教育“安心港”
积极的情绪像火一样,能点燃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迸发教职工的工作潜能。而消极的情绪却会像幽灵一样,在校园里游荡,会使教职工信心缺乏,斗志丧失,精神颓废,让学校陷入失败与停步不前的泥淖。
1、校长要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要始终记住自己是领头人,是老师的精神领袖,是老师的主心骨,你的情绪不再是个人的私事,而是一种公共资源,你的情绪好坏,会影响教职工的情绪,甚至会影响到整个群体的氛围。
2、要善于体察教职工的情绪。作为学校管理者,对教职工情绪随时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当教职工情绪波动时,找准原因,因人施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入人心,用心体味,用心疏导,从教职工的立场出发,从教职工的心理状态入手,帮助教职工稳定情绪,调整好心态。
3、积极营造良好的情绪氛围。整个组织的情绪氛围会改变教职工的情绪,同时,一个员工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造成组织中群体的消极情绪。
2
理出业态创新
以变求新,激活教育“动力源”
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说,好学校是一方池塘。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自然就会有东西往里填。好学校的价值就是为全体师生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给他们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让他们快乐幸福的成长
“好生态”是激浊扬清,“好生态”是奖优罚劣,“好生态”是自由信任,“好生态”是主动成长,“好生态”是合作竞争……学校“生态”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教师和学生的“健康”、“生存”和“生长”状态。因此学校管理者在工作中做到:少一点命令,多一分商量;少一点指责,多一分指导;少一点道理,多一分聆听;少一点审视,多一分欣赏。通过“四少四多”创建一个开放、包容、多元、民主、和谐的校园良好生态,教职工可以自由的呼吸,自由的表达,自主的成长。
3
理出文化浸润
以文铸魂,涵养校园“精气神”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校园文化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也不是贴在橱窗的照片,而是渗透在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精神气质。学校管理的“理”,当是提炼文化内核,以文润心,以心促行, 以行见效,让校园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家园”。
(一)挖掘“校史”,传承精神“根与魂”
每一所都有一部鲜活的教育史。要让学校发出新枝,郁郁葱葱,繁花似锦,先要把学校的根根底底弄清楚。要不断挖掘、整理学校校史文化,以“校史育人”,并将这些文化物化成景点、建成展馆、设计成活动、演绎成校歌、研发成课程,把学校办成有根有魂、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有花有果、可读可品的“新”校,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二)打造“场景”,让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的浸润,需通过具体的场景来落地。南京外国语学校打造“文化长廊”,有的展示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有的呈现世界各国的“民俗风情”;操场边的石凳上刻着经典诗句,教学楼的走廊里挂着学生的书画作品…其中的精神内核与学生的交往、学习场景紧密结合,让抽象的文化精神转化为可模仿、可践行的具体行动,真正实现“故事落地、名言入心”。
4
理出协调构建
以和为贵,织就教育“同心圆”
学校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由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方组成的共同体。管理的“理”,当是理顺各方关系,打破’“各自为营”“各自为战”的壁垒,“用百颗子下好一盘棋,使千根线拧成一股绳”,让家校社形成合力,织就织牢一张融为一体、环环相扣、联合出力的教育网络。
(一)打通“家校”壁垒,构建“共育共同体”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犹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协调家校关系,便是让教育的两轮同速前行。
成都实验小学推行“家长教师协会”制度,家长不仅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还能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家校共育”,让家长从“教育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也让教师更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更具针对性。
(二)链接“社会”资源,拓展教育“新空间”
社会是最大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课堂。广州执信中学与当地博物馆、科技馆、企业建立“合作基地”,组织学生到博物馆担任“小小讲解员”,到科技馆参与“科学实验项目”,到企业参观“生产线运作”。这些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见识,给思想“充电”,给精神“补钙”。
5
理出成长阶梯
以人为本,铺就发展“星光道”
每个师生都是独特的,有着不同的成长节奏与发展需求。学校管理的“理”,当是摒弃“一刀切”、“一锅煮”的模式,为师生搭建个性化的成长阶梯,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赛道,能在自己的赛道上发光。
(一)为学生“量身定制”成长路径
孩子之间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距。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差异、接纳差异。上海七宝中学推行“分层走班”教学,同时开设“兴趣社团”近百个,满足不同学生的爱好需求。这种“分层+分类”的模式,让成绩优异的学生“吃得饱”,让基础薄弱的学生“吃得好”,让有特长的学生“展风采”。为学生理出成长阶梯,便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二)为教师“搭建平台”专业发展
教师强,则教育强。北京十一学校为教师打造“专业发展体系”:新教师有“师徒结对”帮扶,中青年教师有“课题研究”支持,骨干教师有“名师工作室”。同时,学校实行“弹性评价”制度,不单纯以学生成绩衡量教师,而是综合考量教学能力、科研成果、学生反馈等多方面。对教师成长的关注,让教师从“被动工作”变成“主动追求”。
6
理出特色发展
以特立校,擦亮教育“金名片”
“千校一面”是教育的悲哀,“各美其美”才是教育的理想。每一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独特气质,若盲目跟风、照搬模仿,便会失去教育个性。管理的“理”,当是挖掘学校的优势与潜力,培育特色品牌,让学校脱颖而出、绽放异彩。
(一)立足“本土”,打造地域特色品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是学校特色的天然土壤,立足本地,扎根本土才能让特色根深叶茂。西安交大附中依托西安“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底蕴,开设“关中文化课程”,编写《西安历史故事集》,学校的校园建筑融入唐风元素,让学生在日常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地域特色”的培育,不仅让学校有了独特的辨识度,更让学生增强了对家乡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聚焦“优势”,培育学科特色亮点
学科优势是学校特色的核心支撑,聚焦核心,集中力量才能形成突破。杭州学军中学在数学、物理学科上有着深厚的积累,学校便以此为突破口,组建“奥赛集训队”,同时,学校将奥赛资源辐射到日常教学,开设“趣味理科课程”,激发普通学生的理科兴趣。“学科特色”的打造,让学校在理科教育领域树立了品牌,也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既要“补短板”,也要“强长板”,聚焦优势理出特色,让学校的长板成为最亮眼的名片。
把“理”融入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践行“理”的智慧,以服务代替控制,以赋能激活成长,让学校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培育人才”的沃土,成为“有温度、有活力、有灵魂”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师生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高振荣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卧龙山街道明德小学 本科学历 中小学高级教师 中共党员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校长派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2025年11月9日—11日我们在西安不见不散,年度盛会,期待您的加入,欢迎扫码报名!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
中小学"十五五"时期发展规划编制与学校高质量特色发展·专题八讲
![]()
邀请函| 中小学课程建设与发展大会暨第三届特色课程博览会
![]()
关于举办2025第二届中小学科学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研讨会的通知
![]()
2025全国中小学班主任发展力高级研修班暨《班主任说》编委会遴选
来源|作者投稿
编辑|智库君
说明|校长派尊重原创,版权为原作者所有,若侵权,我们会及时声明或删除。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