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将在龙华开办新校区
据说
就是观城第一期城市更新单元规划学校项目
据了解,学校用地总面积约33474平方米
拟新建72班/3360学位九年一贯制学校
其中小学48班/2160学位
初中24班/1200学位
目前项目已经正式开工
![]()
新校区的建立不仅是增加学位
更是锚定一个片区的未来
大家或许最关心的还是
这所背靠知名高校的基础教育集团
究竟将带来怎样的独特优势?
新校区又如何在集团成功的基础上
实现全新的突破与升级?
一起来看看大事君的深入解读
![]()
名校长、名师领航
构筑基础教育“梦之队”
自2021年成立以来,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在短短数载便实现了从幼教到高中的全学段贯通,版图涵盖龙岗、罗湖、福田、龙华四区。集团不仅获评深圳市“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年度奖”,更先后入选深圳市 2022 年度优质公办中小学集团培育对象、第三批广东省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可以说,其实力与潜力备受认可。
要深入了解这份成绩单背后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集团的核心力量——卓越的校长团队与师资队伍。
集团校长团队由总校长裘建浩领衔,其不仅是港中深基础教育处处长,还是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全国优秀教师,并曾担任宁波多所知名中学校长及教育局长,管理经验丰富。团队核心成员包括多位来自浙江等地的名校长、特级教师及资深教育管理者,共同为集团高质量办学以及所属各学校提供坚实的领导力保障。
![]()
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
此外,集团还面向全国聘请了吴运来、杨春时等正高级、特级教师组建学科导师团队。他们中既有在语文、化学等学科教学上形成特色方法的教师,也有参与教材编写与教育研究的教研人员,还有在教师发展和竞赛指导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
有了这些专业学科导师,意味着集团各成员校的教师不仅能获得实力专家的常态化指导,更能在教学实践、科研能力等方面实现快速成长。
比如附属彩田学校,仅仅2023-2024学年,学校团队就有18名教师在各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出版专著2本、学生学程教材1套(12册),发表论文23篇。
在前不久结束的龙岗中小学体育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上,附属道远学校斩获初中组一等奖,其英语与语文学科教师也在龙岗区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不仅如此,更有课程入选“部级精品课”与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优质课例。
在今年罗湖区“万象杯”教学大赛中,附属礼文学校29名青年教师斩获佳绩,其中9人获一等奖,获奖人数和比例位居罗湖区首位。
![]()
特色路径
成就学生多元成长
有细心的朋友或许已经注意到,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的校长团队好几位都曾在“教育高地”浙江任职或任教,其中也包括集团总校长裘建浩。
裘建浩介绍,浙派教育追求务实、创新、灵动、开放。因此在深圳办学时,他同样沿用浙派教育的理念精神,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课程与课堂双轮驱动。集团构建了“一体两翼五类”的“博约”课程体系,全面涵盖国家基础课程与校本拓展课程,不仅满足学生学业需求,更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同时,推动“新·动”课堂教学变革,从学生主动、多元互动、思维灵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实践,并通过集团领导牵头、累计近300节的常态化观课议课,确保教学品质落到实处。
●德育与机制同步创新。集团推行“如水德育”,秉承让每个学生都能被看见、被理解、被关怀的初衷,全面实施“1+N”学生成长导师制,以温润的方式滋养学生心灵,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生活、心理、学业和思想上获得个性化关怀与引导。
●资源与平台协同赋能。通过丰富的学术、社团与实践课程,激发学生潜能;同时依托大学资源,邀请教授讲学、开展国际项目,有效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理解力。
在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引领下,成员学校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以附属明德高级中学为例,作为集团当中唯一一所高中,学校构建起“课程共建、师资共培、课题共研”一体化机制,通过共建“深港青少年科创实验室”、开发“湾区特色研学课程”等,以深港融合视角锻造学生全球竞争力,逐步朝着对接港中(深)顶尖科研平台的目标前进。
2025年的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中,附属明德高级中学斩获130个奖项。其中高二学生沈宇钧凭借出色的个人综合素养,荣获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院暑期研学营入营资格。
当前,集团的科学教育品牌效已初步显现:多所成员学校获评区级十佳科技创新教育杰出贡献学校,近百名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大赛中获奖。
艺术方面,附属天健小学的弦乐团、管乐团在大湾区青少年音乐美育艺术节、香港国际弦乐公开赛等赛事中摘金夺银,戏剧社作品获深圳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
![]()
大学赋能
打开基础教育“无限可能”
“集团将持续深化‘大学+智库+成员校’协同机制,努力打造具有大学气质、学术底蕴与创新精神的卓越学校集群,成为深港融合背景下的湾区教育新典范,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港中深’智慧与力量。”在今年9月份举办的2025基础教育创新大会上,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总校长裘建浩作为集团化办学板块代表,在大会主论坛作了主旨发言。
这番发言,其实揭示了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办学的核心逻辑——大学赋能。
![]()
总校长裘建浩在2025基础教育创新大会发言
与常见的“龙头校带动新建校或薄弱校”的集团化路径不同,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采用了独特的“大学+智库+附属学校”模式。该模式通过文化引领、资源配送、标准共建与督导评估等系统性举措,建立起一套共商共建共享的办学机制。
在这一机制下,集团设立了办学理事会,负责顶层设计与重大事项决策;大学层面成立基础教育处,统筹附属学校运营管理与大学资源下沉;中国科学院院士、港中深校长徐扬生亦定期指导附属学校工作……这一治理结构,为附属学校带来了显著的资源与管理优势。
背靠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集团与大学相关学院合作成立了少年科学院、文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和健康学院“五大少年学院”,系统开发了涵盖创客、人工智能、文学、艺术、财商与心理健康等领域的系列课程。此外,还有“博文大讲堂”每月邀请院士、教授走进校园;“大手拉小手”项目通过历奇拓展、学长伴学和大学游学等方式,构建起开放互通的大中小学教育生态。
![]()
港中深附属学校天文集训队
集团还与大学联合推出“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每周半天计划”等特色项目,并共建信息学、天文学等集训队,累计指导学生在省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奖近百人次,多支队伍晋级全国决赛。尤为亮眼的是,两名学生以满分成绩荣获全国信息素养大赛一等奖,另有天文学集训队员入选国际天文奥赛中国代表队。
![]()
“科技英苗培养计划”第二期启动
另外,还有一项精品活动极具港中深“DNA”,即“科技英苗培养计划”。当前活动已开展至第二期,由22位来自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数据科学等前沿领域的博士、专家,指导集团内281名“科技英苗”开展课题研究,持续强化基础教育与前沿学术的深度衔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一期活动当中,学员们还走进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瓦谢尔教授的实验室。
在这样的特色办学引领下,学校捷报频传,于科创、文体等多个方面全面开花。
☆2025年广东省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深圳赛区),港中深附属学校天文集训队32人获奖,其中8人获得特等奖,4人获得一等奖,进入决赛人数位列全市第一。
☆2024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港中深附属学校信息竞赛队中J组(入门组)49人获奖,其中13人获全国一等奖;S组(提高组)18人获奖,2人获得全国一等奖。
☆2025年全国高中生创新能力大赛,港中深附属明德高中130名学生斩获奖项,其中10人夺得省级一等奖。
☆2025年广东省中小学秋季游泳锦标赛,港中深附属道远学校斩获2金1铜,其中初中组一名选手成绩达国家一级运动员标准。
可以看到,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其重要的一点在于对“资源共享”理念的极致践行与效益最大化追求。
从顶层的办学理念到大学智慧输出,然后到课程体系、师资培训等“软资源”的共建共享,再到建立系统化教学资源库,每一步都在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在体系内的高校流转与精准投放。
![]()
对于龙华新校区而言,有了这一成熟的资源共享体系,或许意味着从诞生之初便站在了高起点。
譬如,办学理事会的战略引领、基础教育处的专业运营管理,以及徐扬生院士等顶尖学者引导,将直接赋能新校区,确保其办学方向与品质。
再有课程体系与名师资源强势注入,五大少年学院”课程、系列品牌项目(如“博文大讲堂”“诺贝尔奖得主面对面”)的落地,让新校区学子与集团其他成员校一样,共享大学教师、院士团队乃至诺贝尔奖得主等学术资源,并且还有机会参与由大学教授指导的课题研究,站在更高平台参与竞赛。
作为集团的新成员,龙华新校区也将为集团注入新的活力,促使集团共享机制不断优化升级。同时,“港中深”品牌的强大号召力,或许还能够帮助新校区汇聚更多优质的社会与教育资源,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
让我们一起期待新校区的诞生吧!
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港中深基础教育集团
文字、编辑:kaka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