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世界的镜头还在追着乌克兰战场的泥泞、盯着中东沙漠的硝烟时。
在南亚次大陆西北那片夹着兴都库什山脉余脉的土地上,另一场战火正烧得越来越旺,连空气里都飘着焦土的味道。
2024 年 10 月的那些日子,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边境线上,没有平静可言。
火箭弹拖着橘红色的尾焰划破夜空,坦克的履带碾过碎石路发出沉闷的轰鸣,战斗机和无人机在低空盘旋的嗡嗡声让人头皮发麻。
大口径火炮的轰击把原本青灰色的山峦炸得一片焦黑 —— 这场被外界随口叫做 “拉登德比” 的对抗,比过去几十年里任何一次边境摩擦都要凶狠。
后来卡塔尔出面调停,19 日那天总算签了停火协议,可枪声停了,不安却没散,反而像潮水下的暗礁,藏得更深了。
谁都看得出来,这不是一时冲动的打打闹闹,可到底是什么样的根由,能让两个相邻的国家,为了一条边境线、一片土地,纠缠上百年还不肯罢休?
![]()
血色边境:冲突失控的现实图景
2025 年 10 月,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在伊斯兰堡的记者会上,掷地有声地发出 “要么合作,要么毁灭” 的终极警告。
这番表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击碎了外界对巴阿边境局势缓和的期待。
此前,两国代表在伊斯坦布尔进行的停火谈判,在持续数轮后最终破裂,这一结果也标志着自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以来,巴阿两国最严重的边境危机正式进入失控状态。
谈判桌上的僵局,很快便转化为边境线上的炮火,双方的军事对抗强度不断升级,让这片本就多灾多难的土地再度陷入水深火热。
![]()
冲突带来的伤亡数字,更显触目惊心,2024 年 12 月,巴基斯坦军方对阿富汗帕克提卡省发动空袭。
此次袭击直接造成 51 人死亡,阿富汗临时政府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予以强烈谴责,称巴方的行为是对阿富汗主权的严重侵犯。
仅时隔数日,即 12 月 28 日,巴阿军队又在巴基斯坦西北部一处边境安全检查站爆发激烈交火,双方均动用了重型武器,关于伤亡情况,双方表述却存在明显差异。
巴方公布的数据显示,此次交火造成 1 名士兵死亡、6 人受伤;而阿富汗当地媒体报道称,冲突导致 19 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
更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在 2025 年 4 月双方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后,局势也并未得到有效控制,阿富汗境内针对巴基斯坦的袭击仍时有发生。
据巴方统计,仅此类袭击就已造成 132 名巴基斯坦士兵死亡,且跨境袭击的数量较停火前激增 300%,停火协议俨然成为一纸空文。
这场被外界戏称为 “拉登德比” 的军事对抗,其激烈程度远超以往任何一次边境摩擦。
在冲突中,战斗机呼啸着掠过边境上空,重炮的轰鸣声震耳欲聋,无人机则精准地对目标实施打击。
各类重型武器的投入,让边境地区俨然成为一个巨大的战场。而恐怖袭击的阴影,也始终笼罩着巴基斯坦。
据巴基斯坦官方统计,2024 年全年,该国境内共发生 500 多起恐怖袭击事件。
其中超过半数的袭击都与阿富汗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这些数据无不凸显出巴阿边境冲突已对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让地区局势变得愈发复杂难测。
![]()
撕裂民族的百年病根
1893 年,在当时的喀布尔,英属印度外交官莫蒂默・杜兰德爵士与阿富汗国王阿布杜尔・拉赫曼・汗签署了一份重要协议。
正是这份协议,划定了一条长达 2640 公里的边界线“杜兰德线”。
然而,这条边界线的划定,完全是大英帝国基于自身战略需求做出的决定,丝毫没有考虑当地的自然山川走向,无视了普什图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聚居区。
在当时的 “大博弈” 背景下,大英帝国与沙俄帝国为争夺中亚霸权,将阿富汗视为缓冲国。
而 “杜兰德线” 便是这场博弈的产物,它如同一条无情的分割线,将普什图民族的生活版图硬生生切开。
这一不合理的划分,给普什图民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数千万普什图人被迫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
在阿富汗,总人口约 4200 万,其中普什图人约有 1900 万,虽然是该国的最大族群,但在多民族共存的格局下,并未占据绝对优势,在政治、经济等领域的话语权也受到诸多限制。
![]()
而在巴基斯坦,总人口达 2.4 亿,境内的普什图人数量更为庞大,约有 4000 万。
然而,他们在巴基斯坦总人口中的占比仅为 17%,长期以来,在旁遮普精英集团主导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体系中。
普什图人始终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无法真正参与到国家的核心决策中,这种民族地位的差异,为后续的民族矛盾埋下了隐患。
1947 年,英属印度宣布解体,巴基斯坦正式独立,“杜兰德线” 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的国际边界。
但对于这条边界线,阿富汗历届政府,无论是过去的王国时期,还是后来的共和国时期,都始终拒绝承认其合法性。
在阿富汗政府和民众看来,“杜兰德线” 是殖民主义强加给他们的屈辱遗产,它不仅割裂了普什图民族,更剥夺了阿富汗大量的土地和资源。
这种不承认的态度,成为了巴阿两国长期以来争端不断的核心症结。
而对于普什图民众而言,边界线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一个家族的成员可能分别生活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两国境内。
本正常的部落集会,也可能被认定为跨境非法活动,这些现实问题,不断撕裂着普什图社会,让民族裂痕愈发加深。
![]()
内外交织的安全死结
巴阿两国在安全认知上的鸿沟,早已成为解开边境困局的最大障碍。
对巴基斯坦而言,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绝非普通的恐怖组织,而是在境内建立 “国中之国”、威胁领土完整的分裂势力。
巴方多次要求阿富汗塔利班划定 “武装分子禁入区”,并允许巴军跨境清剿巴塔据点。
但阿富汗塔利班始终以 “维护国家主权” 为由拒绝,且受普什图民族情感牵绊,对巴塔的态度始终暧昧。
时而迫于国际压力展开象征性打击,时而又因意识形态共鸣默许其活动,这种摇摆让巴基斯坦的安全感持续崩塌。
![]()
外部势力的介入,更让这片土地的博弈局势愈发复杂。
美国为维持在中亚的影响力,向阿富汗塔利班提供 23 亿美元军事援助,试图通过援助绑定阿塔政策走向。
印度则将阿富汗视为制衡中巴经济走廊的关键节点,大幅扩大在阿基建投资,甚至被曝出与阿富汗境内武装组织存在隐秘联系。
而伊朗近期向阿富汗东部增派 1.2 万名边防军,看似是为防范边境混乱外溢。
实则进一步将地区局势拖入美、印、伊等多方角力的泥潭,让巴阿边境从双边对峙升级为多国博弈的战场。
更致命的是,地区安全已陷入 “猜疑链” 死循环。
巴基斯坦军方掌握的证据显示,阿富汗境内 53% 的武装分子训练营与印度三军情报局存在资金往来,这些外部支持让巴塔得以持续扩充实力,不断对巴境内发动袭击。
而巴基斯坦对阿富汗的跨境打击,又被阿塔解读为 “主权侵犯”,反过来成为其纵容巴塔的 “合理借口”。
在缺乏基本信任的前提下,每一次行动都在加深对立,每一次猜疑都在推动冲突升级,形成难以打破的安全死结。
![]()
悬在南亚的核风险
巴阿边境冲突的核心矛盾,从根源上便注定难以调和。
“杜兰德线” 造就的普什图民族问题,是殖民时代留下的 “历史伤疤”。
普什图人的民族自决诉求,与巴基斯坦、阿富汗现有的国家主权结构形成尖锐对立,没有任何一方愿意在领土问题上让步,这种矛盾在可预见的未来找不到化解之道。
巴基斯坦越打击巴塔,越需要向阿塔施压;阿塔对巴塔的任何庇护,又会招致巴方更猛烈的报复,双方如同绑在同一辆冲向悬崖的战车上,无法脱身。
![]()
阿富汗塔利班的角色撕裂,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作为执政者,阿塔需要国际承认与经济援助,不得不展现 “负责任” 的一面;但作为源于普什图民族的 “革命运动”,它又无法完全割裂与巴塔的联系。
这种双重身份导致其政策反复无常,时而承诺打击恐怖主义,时而又对巴塔活动视而不见,让巴基斯坦难以建立战略信任,也让国际社会对其治理能力充满疑虑。
更危险的是,这场冲突还裹挟着核风险。巴基斯坦作为拥核国家,其边境安全直接关系到全球核安全稳定。
尽管巴基斯坦从未威胁使用核武器,但在冲突持续升级、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地区局势的任何失控,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
结语
巴阿边境的炮火,是百年帝国遗产的悲情回响,也是当代地缘博弈的残酷缩影。
从 “杜兰德线” 撕裂民族,到塔利班势力变异反噬,再到外部势力搅局添乱,多重矛盾交织成一张无解的困局之网。
停火协议只是风暴眼中的短暂平静,只要深层矛盾未消,冲突便随时可能重启。
这片土地的苦难警示着世界:殖民时代的历史欠账、民族与主权的复杂博弈,若得不到正视与化解,终将酿成更大的危机,而南亚的稳定,乃至全球的安全,都将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