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参议院近期的一则诉讼决定,在当地政坛掀起不小的波澜。
前选举专员颂猜・斯里苏提亚空在脸书上公开表态,直指参议院对参议员南塔纳・南塔瓦罗帕斯提起的 “严重道德失范” 诉讼,是上议院多数派带有 “偏见的判断”。
尽管参议院以 130 票赞成、26 票反对的结果,远超认可道德委员会调查结果所需的五分之三多数,可在颂猜看来,这样的裁决不仅开创了存疑的先例,更难让公众真正信服。
早在2024 年泰国大选的大规模舞弊指控还在调查中,公众对参议院本就偏向负面的看法,似乎又因这起诉讼添了一层疑虑,
毕竟此次大选结果里,与当前执政的自豪泰党及其武里南府大本营有关联的当选者人数异常偏多。
而被诉讼的南塔纳,偏偏是少数被认为合法当选的参议员,她还曾多次尝试推迟上议院对多个可能调查腐败参议员的独立机构的任命投票,只是均未成功。
那么,参议院此次对南塔纳的处理,真的符合准则规定,还是如颂猜所说,带着难以言说的偏见呢?
![]()
从个案看参议院执法的双重标准
在泰国参议院近期的议程中,参议员南塔纳・南塔瓦罗帕斯的案件格外引人注目。
参议院以 130 票赞成、26 票反对的结果,远超所需的五分之三多数,正式对南塔纳提起 “严重道德失范” 诉讼。
究其原因,竟是南塔纳在与另一位参议员的竞争失利后,情绪激动下将对方贬低为 “兜售猪肉的骗子”。
参议院道德委员会认定,这一言论不仅对特定职业存在偏见、不尊重他人尊严,更损害了参议院的整体声誉,因此需以 “严重道德失范” 定性。
![]()
然而,这一看似 “维护道德” 的决定,却遭到了前选举专员颂猜・斯里苏提亚空的公开质疑。
颂猜指出,在参议院内部,并非只有南塔纳存在违规言行记录,其他被指控言语不当甚至涉及性行为不端的参议员大有人在,但这些人从未像南塔纳这样,面临如此严厉的纪律处分。
颂猜直言,参议院对南塔纳案件的处理,明显存在 “双重标准”,这种区别对待难以让公众信服。
更具对比性的案例,是前上议院副议长差林・波隆勒的事件。
差林曾被指控强奸 5 名未成年少女,年龄最小的仅 14 岁,最大也不过 17 岁,其行为已明确触犯刑法,性质远比一句口角严重。
可即便如此,参议院不仅未主动启动类似南塔纳案的 “严重道德失范” 诉讼程序,甚至在事件初期,还曾有过投票同意差林享有国会开会期间豁免权的举动。
一边是对一句争议言论的 “重拳出击”,一边是对严重违法指控的 “消极应对”,参议院执法的选择性显露无遗。
![]()
南塔纳案背后的权力博弈
南塔纳在参议院中的特殊身份,或许是这场争议的关键伏笔。
在 2024 年泰国大选充满争议的背景下,南塔纳是少数被各方普遍认为通过合法途径当选的参议员,这一身份让她在参议院中拥有了独特的立场。
更重要的是,她曾多次尝试推迟上议院对多个权力强大的独立机构的任命投票。
这些机构包括负责调查腐败问题的国家反腐败委员会(NACC)、监督选举过程的选举委员会,以及拥有重要司法裁决权的宪法法院。
而这些机构未来极有可能将调查矛头指向涉嫌腐败的参议员,南塔纳的举动无疑挑战了参议院内部长期存在的权力庇护网络。
![]()
此时的泰国政坛,本就因大选舞弊争议陷入信任危机。
2024 年泰国大选落幕不久,大规模舞弊的指控便接踵而至,目前相关调查仍在进行中,公众对选举公正性的疑虑迟迟未能消散。
更引人关注的是,此次大选结果显示,与当前执政的自豪泰党及其武里南府大本营有关联的当选者人数异常偏多。
这种明显的党派倾斜,让公众对选举过程的公平性更加怀疑,也使得作为政治架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参议院,本就处于负面评价的漩涡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针对南塔纳的道德诉讼,难免让人产生更多联想。
分析人士指出,从泰国政治的过往来看,“道德指控” 往往成为排除异己的重要工具。
南塔纳此前多次阻挠独立机构任命,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这场道德诉讼,更像是一次 “先发制人” 的报复,目的是清除这个可能破坏内部 “默契” 的不稳定因素。
毕竟,若那些独立机构顺利完成任命,一旦展开对腐败参议员的调查,将会对现有权力格局造成巨大冲击,而南塔纳的存在,无疑是这一过程中的 “绊脚石”。
![]()
参议院执法弹性与信任危机
泰国《参议员道德准则》本应是规范议员行为的刚性标尺,但其实际执行却充满弹性空间。
准则明确划分三大部分,涵盖意识形态伦理、核心价值观与一般伦理,参议院适用版本还额外增设第四部分规范公务道德行为。
其中明确规定,仅违反意识形态伦理条款会自动认定为 “严重不当行为”,违反其他条款需结合行为性质、影响等多重因素综合判断。
南塔纳的言论争议本应归入一般伦理范畴,需审慎评估影响后判定是否构成 “严重不当行为”,但参议院却直接启动最高级别纪律程序。
更关键的是,参议院掌握准则的最终解释权与执行主导权,当规则的解释权被权力左右,准则便失去了应有的公正性,沦为可随意调整的工具。
雪上加霜的是,参议院自身的制度属性本就先天不足。其成员并非由民众直选产生,自诞生起就背负 “非民主”“精英主义” 的标签。
在 2024 年大选舞弊争议未平息、公众对政治机构信任度低迷的背景下,参议院不优先推动选举舞弊调查。
反而将精力放在南塔纳的言论争议上,这种 “避重就轻” 的选择,进一步加深了公众对其 “维护既得利益” 的负面认知。
![]()
从差林性丑闻的处理中,更能看出参议院的被动与敷衍。
仅在舆论压力下才让差林辞职;猜亚攀性侵案已有警方证据支撑,参议院却以 “未接到协调” 为由搁置道德审查。
一次次选择性应对,不断消耗着公众对参议院的信任,使其陷入 “越解释越失信” 的恶性循环。
![]()
争议背后的深层危机
参议院的 “选择性执法”,早已引发跨领域的质疑浪潮。前选举专员颂猜并非孤例。
前高级法官瓦・廷萨米也公开发声,将性丑闻未决案件与南塔纳案并列。
尖锐质问:“为何涉选举舞弊和严重道德问题的案件迟迟不处理,却优先清算一句讽刺言论”。
![]()
这种质疑迅速蔓延至民间,引发强烈的公众不满。
差林性丑闻中,参议院曾试图给予其国会豁免权的表决结果,一度引发民众抗议浪潮;如今南塔纳案的处理方式,再次点燃公众对 “双重标准” 的怒火。
两次争议叠加,让泰国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持续下滑,原本就脆弱的民主信任基础,面临进一步崩塌的风险。
更严峻的是,这场争议暴露的是泰国民主制度的深层隐患。颂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权力垄断规则解释权的行为,会系统性侵蚀民主根基。
当参议院可根据自身利益灵活调整执法标准,当 “正义” 成为派系斗争的工具。
泰国民主便陷入了 “规则失效” 的困境。南塔纳案如同一个警示信号,揭示出权力驯化规则后,民主制度面临的结构性危机。
![]()
结语
泰国参议院的 “选择性执法” 争议,远非简单的道德纠纷,而是民主制度运行失灵的缩影。
从南塔纳案的双重标准,到制度漏洞下的执法弹性,再到公众信任的持续流失,每一环都指向权力对规则的扭曲。
若不能打破 “权力凌驾规则” 的困局,不能重建公众对政治机构的信任,泰国民主将在自我消耗中逐渐迷失方向,这场看似偶然的争议,终将成为检验民主韧性的关键考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