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林月出游时,在海拔四千米的山脊上,突然呼吸困难、脸色惨白,同行的三位伙伴让她在原地等待,他们下山去寻求救援。
就在她意识逐渐模糊时,一位恰巧路过的医生察觉到了异常,他立即召集附近徒步者展开救援,用衣物包裹住林月冰冷的身躯,轮流背着她往山下赶。
![]()
救护车抵达时,林月曾短暂恢复意识,但随即被确诊为严重脑水肿,直接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主治医生坦言,她很可能永远无法醒来,甚至成为植物人,在医院的日日夜夜里,林月的父母始终守候在病床前,为了筹集高昂的医疗费用,他们不得不通过网络求助,却意外陷入了另一场风波。
一些网友的关注点偏离了正轨,有人质疑:“经常徒步的人怎么可能缺钱?”还有人仔细打量着林月父亲的书生气质、母亲手腕上的金手镯,甚至讽刺他们“靠女儿生病赚钱”,这些声音在网络上迅速蔓延,掩盖了这个家庭真正的困境。
面对突如其来的舆论压力,这对朴实的夫妻只是简单回应:全家靠种地和打工维生,医疗费都是借来的,为了照顾女儿,两人都已辞去工作,比起网络上的流言蜚语,他们更关心的是女儿何时能恢复吞咽功能,后续数个疗程的康复治疗该如何完成。
![]()
如今林月终于睁开了双眼,她的四肢能够轻微活动,看到食物时眼睛会发亮,这是十九天昏迷后的好转,但她仍然无法自主进食,依靠输液维持生命。
这个年轻女孩的遭遇,揭开了高海拔徒步中那些被忽视的安全隐患,在极限环境中,同伴之间应该如何相互照应?面对突发状况,怎样的救援方案才是科学有效的?
![]()
在林月的病房外,她的母亲每天都会记录女儿的康复进展,当她看到女儿的手指第一次微微颤动时,忍不住泪流满面,这些细微的进步,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都是巨大的希望。
户外运动专家指出,高海拔徒步需要更充分的准备和风险评估,失温症状往往来得突然且隐蔽,同行者需要具备基本的识别和应对能力,而在救援过程中,保持患者体温和及时下撤至关重要。
![]()
网络上的争议仍在继续,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林月后续的康复之路,有户外爱好者自发组织捐款,也有专业康复机构表示愿意提供帮助,这些温暖的举动,为这个经历重创的家庭带来了一丝慰藉。
林月的父亲说:“我们现在只希望月月能重新学会吃饭、走路,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父母最朴素的心声。
![]()
林月的故事提醒着我们,生命的脆弱与坚韧往往超乎想象,当她与死亡抗争十九个日夜后重新睁开双眼,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而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选择用善意代替指责,用行动代替观望。
林月的康复之路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治疗和训练,才能重新掌握那些曾经轻而易举的动作,但至少她已经睁开了双眼,看到了守候在身旁的父母,看到了这个既残酷又温暖的世界。
![]()
看了林月的事迹,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了全过程,最气的就是她那几个队友,高原徒步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能丢下队友,再累也得一起撤,说句难听的,这就是把队友往绝路上逼,希望小姑娘能挺过去,也给所有户外人提个醒。”
“哎,看到她醒来想吃东西那段,眼泪都快下来了,孩子太受罪了!网络上的喷子消停点吧,人家父母都难成啥样了,金镯子能值几个钱?救命的时候能当钱用吗?将心比心啊。”
“这事其实有两面性,队友处理肯定有问题,但高原经验不足也是主因,年轻人容易低估自然的风险,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这次是惨痛的教训,以后出门一定要评估风险,找靠谱的同伴。”
“最烦那些盯着人家穿什么衣服、戴什么首饰的人,难道穷人就不配有一次旅行了吗?出了事就得倾家荡产才值得同情?这逻辑太可怕了,重点是人都这样了,嘴下留德吧!”
“作为医生,想说失温继发脑水肿,能醒过来真的是奇迹!后续康复路很长,吞咽功能、肢体运动都要一点点练,费用像个无底洞。希望大家有能力就帮一把,没能力也别恶语相向。”
如果你是当时同行的队员,你会怎么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真实想法。
信源:极目新闻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