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吴原本是办公室里“熬夜达人”,白天神采奕奕,晚上常常拖到凌晨还在加班、刷视频。
直到有一天,清晨醒来,腰侧好像被针扎了一般刺痛,镜子里发现皮肤上冒出了一串红色的小疱疹。他以为只是普通过敏,没做理会。没想到两天后,疼痛愈发剧烈,整个人都难受得睡不着……到医院一查,医生皱着眉头说:“这是带状疱疹,最近这种病人不少见,你这年纪也别大意。”
![]()
小吴困惑:怎么连我也中招了?不是说老年人才会得吗?其实,带状疱疹正悄悄拉近与每个人的距离,而背后的隐秘推手——长期熬夜,却被很多人误以为“无伤大雅”。
说到带状疱疹,很多人首先想到老人。但真实情况是:近五年中国带状疱疹发病率持续攀升,20-40岁人群占比逐年增加。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数据中,带状疱疹患者的平均年龄已降至42岁。早在2019年,全国多地疾控中心就发出信号:发病群体迅速年轻化,高校、写字楼、夜班族都频频“中招”。
那为什么“缠腰龙”找上了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带状疱疹的罪魁祸首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绝大部分人在童年就感染过水痘,此后病毒终生潜伏在神经节里,身体健康时它“安分守己”,但一旦免疫力下降,病毒便会“伺机而动”。
而长期熬夜、作息紊乱无疑成为最大帮凶。多项权威研究表明:晚上11点后入睡的人,带状疱疹发作风险至少提升36%;长期平均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患病风险高出普通人42%;一项覆盖5200名患者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熬夜族”带状疱疹复发几率是“早睡人群”的2.7倍。
这种病毒不像感冒那样“一阵就过”,它能引起持续数周乃至数月的灼烧性神经痛。医学上称之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再加上皮肤破损、睡眠障碍、情绪抑郁,堪称“隐形慢性病”。很多患者一到夜晚疼得流泪,甚至影响生活与工作。令人揪心的是,有人即使皮损痊愈,神经痛仍可持续半年甚至更久。
既然熬夜是带状疱疹高发的关键推手,那么它带来的隐患又有哪些?下面是专家总结出的典型变化:
第一,免疫力整体滑坡
人体免疫系统像是“警察体系”,晚上本该修养生息,却被“熬夜”扰乱,导致“警察”数量减少、效率降低。研究显示,熬夜会让外周血中的NK细胞杀伤活性下降约35%,为潜伏的病毒大开方便之门。
![]()
第二,神经疲劳,病毒易活跃
熬夜加剧神经系统疲劳,让原本潜伏的病毒容易被激活。医学数据显示,持续一周作息紊乱后,机体应激激素水平增加23%,这是带状疱疹“发作”最常见的先兆。
第三,恢复力减弱,病程变长
有数据显示,带状疱疹患者中,有熬夜史的人,平均康复时间较规律作息者延长9-14天。而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几乎翻倍。
这些只是“冰山一角”。更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现代社会的高压力、焦虑情绪也会通过“扰乱睡眠”间接促发带状疱疹,成为“隐蔽杀手”。
既然“习惯决定风险”,那么如何有效防范带状疱疹?权威医学专家给出三点建议,简单有效,每个人都做得到。
减少熬夜,规律作息
养成晚上11点前入睡的习惯,周末也不应“熬夜补觉”。保持每日7-8小时充足高质量睡眠,对于维护免疫力至关重要。尽量调整晚间娱乐、工作节奏,让大脑和身体有时间“排毒修复”。
饮食平衡,适量运动
多吃富含维生素C、B、锌等免疫相关营养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身体防御力。如柑橘类、深色蔬菜、坚果、全麦谷物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太极,都是维持免疫稳态的好方法。
必要时及时接种疫苗
目前我国已上市带状疱疹疫苗,50岁以上、有慢性病或频繁熬夜人群,建议主动咨询医生,评估接种适应症。最新临床数据显示,接种疫苗能降低发病风险约70%,且副作用非常小。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