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超过1.4亿,居全球首位。近日,“糖疹联防,稳住血糖”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科普活动启动。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慢病和老龄健康管理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及多家医疗机构的专家,呼吁糖尿病患者在做好血糖控制的同时,更应加强危险因素控制,谨慎预防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糖尿病患者普遍“多病共存”
“临床中,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现象比较常见。我曾接诊过一位62岁的糖尿病患者,不慎罹患了带状疱疹之后,血糖也随之波动,疾病情况更加复杂,我们不得不调整他的降糖方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主任郭立新教授说,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共存,会加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等。而在感染性疾病方面,相比于一般人群,糖尿病患者患各种感染的风险均在增加,长病程、代谢异常、控制不理想的患者风险则会更高。如果带状疱疹与糖尿病共存,会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约有24%的患者会在感染后血糖控制恶化,住院率、再住院率和并发症风险均增加。
控血糖同时谨防感染性疾病
作为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现象的背后,暗藏着复杂的发病关联。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教授介绍:糖尿病患者长期受疾病影响,免疫力水平相对较低,一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趁虚而入,便会诱发带状疱疹。带状疱疹与普通的皮肤病不同,虽然它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水疱、皮疹,但本质上它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而引起的疾病。
已有研究显示,超过90%的成人体内都潜伏着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除了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以外,高龄人群、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以及免疫功能缺陷或受抑制的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高风险群体,应特别注意做好主动防护。
糖尿病叠加带状疱疹后果更严重
疼痛是影响患者基础病情和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疼痛会更突出。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副主任医师刘波涛副主任介绍,一旦糖尿病患者叠加带状疱疹,疼痛的持续时间更长、严重程度更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也会增加,还会继发皮肤的细菌感染。
“我曾接诊一位65岁的糖尿病患者,在带状疱疹发病后,剧烈的疼痛感导致他无法躺平睡觉。水疱愈合后仍持续遭受烧灼样、电击样神经痛,后续花了较长时间才逐步控制疼痛。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的睡眠、进食,后续疾病管理和后遗症治疗的成本也随之上升。”刘主任认为,这可能会让糖尿病患者陷入多种疾病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更凸显了多病联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高危人群建议接种疫苗
针对糖尿病患者“多病共存”的现状,郭立新教授建议:在医生层面,内分泌科医生要成为“综合健康守护者”。内分泌科医生要转变观念,不仅要聚焦于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更要在日常诊疗中主动评估患者的感染风险,尤其针对50岁以上、血糖控制不佳的高风险人群,需关注其疫苗接种状况,提醒其重视流感、肺炎、带状疱疹等感染性疾病的预防。
同时,还需加强与皮肤科、感染科、疼痛科、疾控部门及基层医疗机构的协同协作,构建“医防融合”的诊疗服务模式,推动感染预防真正融入糖尿病管理的全流程。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