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我国出生人口最低的一年,那一年有902万新生儿出生,而今年,这个数字可能还会打破记录。
先说好消息,根据民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结婚登记515万对,和2024年同期的474万对相比,同比增加40.5万对,增长约8.5%。
这个数字是喜人的,尤其是在我国结婚人数经历连续多年下滑之后,终于首次出现了明显反弹。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4年全年结婚登记只有610万对,这是1980年有数字以来的最低值。而2025年前三季度的增长趋势,也预示着全年结婚对数可能回升至700万对左右。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对婚育的奖励策略,这对结婚数据回升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吕梁市就对初次结婚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奖励。
从短期来看,这是好消息。但如果是以中长期的目光来看,这些数字仍然难以改变我国所面临的严峻的人口形势。
![]()
2025年,显然就是一个转折点。因为今年我国的出生人口,可能会在902万的基础上,首次下探到800万这个区间值,当然未来可能还会更低。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历史数据显示,结婚对数与出生人口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通常两者之间有一年的滞后效应。而最近五年出生人口和结婚对数的比值均值为1.28-1.35,这意味着每100对结婚夫妇平均会产生128到135个新生儿。
而初婚至初育的平均间隔约为2-3年,根据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我国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7.96岁,初育年龄为30岁,这间隔也意味着结婚对数变化对出生人口的影响会持续数年。
不过上述中最近五年的数据可能也不太准确,毕竟放在2019年或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我们的很多数据都是比较高的,例如票房、消费和价格等等。
所以,考虑到实际因素,这个新生儿数量还会更低一些。
乐观来看,2024年我国有610万对夫妇登记结婚,按照1.28-1.35的比值计算,那么2025年出生人口预测区间就为下限是610✖️1.28,就约等于781万;上限则是610✖️1.35,就约等于824万。
当然,考虑到什么非婚生子,以及过去结婚后现在开始生育,实际上的新生儿人口应该会在824万以上。
不过这个数字应该也不会超过900万,毕竟结婚对数只有610万,这是最大的基数。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数字,未来我们可能都需要习惯,习惯我们的结婚对数、新生儿人口一年比一年更低,也许会有短期的变化,但长期来看,结婚走低和新生儿人口走低,这已经是难以改变的趋势,这是人口结构决定的。
而这几年的数据,应该也是未来几十年乃至百年时间里,最好看的数据了。
今年的出生人口区间值在800万之中,而明年这个数字,可能就会更高一点。基于2025年前三季度515万对的结婚对数,如果按照全年700万对估算(第四季度是传统结婚旺季),那么2026年的出生人口预测为下限896万,上限945万。
这一下,出生人口又上去了。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都只是预测,并没有考虑到部分夫妇可能推迟生育计划,以及非婚生育比例变化,和最关键的政策调整影响。
![]()
这几年,很多专家学者都在呼吁要趁早,不管是结婚还是生娃都要趁早,恨不得直接现场督战,催着年轻人结婚生娃。
专家们说的有没有道理呢?
肯定是有的。从宏观上看,我国的人口生育主力军就是80后和90后,现在80后几乎已经退出生育舞台了,那么剩下的重担就只有放在90后身上,这批90后一共有1.88亿人,目前其中最大的已经35岁了,哪怕是最小99年的,也已经26岁了,可以说时间不等人。
而我国00后有多少人呢?答案是1.47亿,和90后相比,直接少了4000万人,到了10后,虽说因为二胎刺激影响,我国还有1.7亿的10后,但如果这批人数更多的90后都生不动了,未来指望这些10后去生,显然要更难。
按照专家们的看法,什么时候是最佳生育时期?其实就是现在。
但影响生育率的关键因素又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经济和社会压力。
宏观上看,我们现在的人口结构失衡了,需要年轻人多奉献多生育,但从个体上看,年轻人要想婚育,必须要看到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压力。
根据《2025中国家庭生育意愿调查报告》来看,仍然有超过78%的育龄夫妇将“房价过高”和“教育压力大”列为不愿生育或不愿多生的首要原因。
而我们的房子最近几年已经跌了多少呢?
部分城市和2021年的高点相比,已经跌去了一半,甚至还不止,但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人认为房价过高,这背后的原因在于,第一,人们已经相信房价不会上涨了,第二,叠加个人收入上的不确定性,以及资产的贬值缩水,人们对如今更低的房价,反而更畏惧了。
不过按照目前的趋势来看,房价还有下降的空间,这至少有利于年轻人生育。
然后就是教育压力大了,这个问题有目共睹,以现在的普遍家庭情况,的确很难有家庭生育两个或者以上,因为首要原因就是教育压力巨大,孩子做作业,家长要辅导,各种培训班还要上,升学的压力只需要一个娃都可以压的家长喘不过气来。
所以,我有预感,未来我们的教育可能会面临一次史诗级的改变。
![]()
最近成都试点的春秋假已经刷屏了,有许多父母反对,但同时也有很多人赞同;那些反对的父母基本都是需要上班,没时间在家带娃的家庭。
从这个动作我们也可以看到,未来针对教育,我们一定会大大减负,减轻孩子和父母的负担。至于如何减负,我想最好的做法就是一步到位,取消那些考试的KPI,然后把普职分流提到高中这个阶段,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应试教育,在今天人工智能时代下,的确越来越没有必要性了,另外未来随着新生儿越来越少,一批幼儿园和小学开始关门,然后是初中、高中,最后是大学。
这也会导致教育变得不那么内卷,别看现在韩国教育内卷娃还少,那是因为韩国的资源就那么大,市场就那么大,地方就那么大,所以哪怕是全球最低生育率,教育依然内卷。
但我们不同,我们地方大、市场大、学校也足够多,未来生源越来越紧张,同样的考大学名额,今年1000万个,也许二十年后,高考人数也不过只有900万,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读大学,只要你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我们要想刺激生育,其实还比较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房价已经在稳步下行了,另一方面是目前我们已经在逐步降低教育行业的内卷,以及职场中的内卷。
这些措施做好了,这十年生育的黄金时间,我们还是有机会抓住它的。
end.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