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役发生在1952年10月到11月,那时候抗美援朝战争已经打得挺胶着了,美军想通过金花攻势抢占五圣山南边的两个高地,597.9和537.7,就是后来大家叫的上甘岭。
这片地方面积小,就3.7平方公里,可双方投入的兵力火力都特别大,美军那边有六万多人,三百多门炮,四十多架飞机,志愿军是十五军四十五师等部队轮番上,拼了43天。
![]()
美军扔了190多万发炮弹,炸弹五千吨,把山头炸矮了两米,石头都碎成粉末,密度比二战还高。可志愿军靠坑道死守住了阵地,反复抢回来59次,消灭敌军两万五千多。这仗打得有名,因为志愿军用地道战术顶住了美军空中炮火优势。
二战时候,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地道特别爱用喷火器,比如硫磺岛战役。1945年2月,美军登陆硫磺岛,那岛小,就21平方公里,日军两万多人挖了大量地道,火山岩石做掩体,通道连着炮位。日军不投降,死守,美军常规炮弹炸不彻底,总有残兵顽抗。
所以美军用喷火器和喷火坦克,对着地道口喷高温火焰,热油注入,里面温度飙升,爆炸连锁反应,日军烧死或窒息,损失一半兵力。类似在塞班岛、冲绳岛,也这样清地道,效果好,因为地形窄,作战距离短,美军能推进到入口,全线压上清除。
![]()
可上甘岭不一样,美军没大规模用喷火器对着坑道喷。不是他们没这武器,二战后美军还装备M2喷火器,射程20-40米,燃料两加仑,用7秒。韩国战争中,美军用过喷火器,但在上甘岭没当成主力。
上甘岭是山地,高地陡峭,坡度大,岩石多,树少。志愿军从1952年3月占了五圣山,就调两个师挖坑道,三个月挖了九千米长,四通八达,有休息区、战斗位、排水口、通风孔。
入口藏在山脊后面,朝敌方,美军要用喷火器,得先占入口。可山坡爬着费劲,喷火兵背20公斤装备,行动慢,容易成靶子。美军推进时,志愿军从侧翼或地道冒出来,难以靠近。
![]()
日军地道巧妙,但多单层,入口暴露,火焰一喷就连锁烧。志愿军坑道多层多路径,岩石加固,支护牢,就算一条通道炸毁,其他路还能绕。通风孔分散,火焰喷入热浪散不远,战士能堵口或转移。
美军试过投毒气弹和细菌弹,想逼人出来,可志愿军有面具,排水系统好,水渗进就排掉。喷火器对这种复合系统效果差,美军就算零星用,也没法像硫磺岛那样全清。
战术上也不同。二战太平洋,美军登陆后逐步推进,占入口再喷。上甘岭是阵地战,美军白天炮轰,志愿军白天躲坑道,晚上反攻。美军夜里疲于应付,找不到固定射击位。范弗里特是第八军司令,原想五天拿下,结果脸肿了。
![]()
美军转用大炸弹,900公斤的扔,震山体,但坑道没全毁。志愿军补给难,运输伤亡高,可还是坚持住。喷火器需近距,美军机动受限,没法部署。
国际因素也有影响。二战时,美军是正义方,日军侵略者,用喷火器没人说。可韩国战争,美军被视为入侵,投毒气细菌已挨批,联合国会议多国谴责。再用喷火器,会加剧舆论压力,美军高层顾虑政策。虽没禁,但避免额外指责。
这仗后,坑道战术推广全志愿军,削弱美军空中炮火优势。1953年7月停战,志愿军回国。上甘岭证明,劣势火力下,靠巧妙防御能顶住强敌。美军学到,地道战难对付,后来越南战争中,对越共隧道也头疼,用过喷火器,但没二战规模。
![]()
喷火器1978年美军停产,越南后退役,现在少见,换成精确武器。可历史看,特定场景下,这东西有独特作用,比如清堡垒隧道。
美军在上甘岭没喷火器狂喷,不是不想,是条件不允许。地形、设计、战术、压力加一起,志愿军地道成铜墙铁壁。日军地道是拖时间,志愿军是生命线,还能反击。
这区别大,战役教训深。美军火力猛,但没万能武器,适应战场关键。志愿军牺牲大,但战略转折,抗美援朝胜出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