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信息:杨倚天 医学博士 博士后
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治医师
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生导师
每当我对患者说“现在给您麻醉了,就像睡一觉”,其实我的内心知道,这是一个为了便于理解的、善意的“谎言”。在普通人看来,两者都意味着意识丧失、对外界无知觉。但在我们麻醉医生和神经科学家的眼中。它们的本质,有着天壤之别。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同潜入大脑深处。
一、 脑电图:混乱与有序的乐章
想象一下,脑电图(EEG)就是一张记录大脑电活动“声音”的乐谱。
自然睡眠:是一首结构严谨、有章可循的交响乐。它分为非快速眼动期(NREM)和快速眼动期(REM),周而复始。从清醒时的低幅快波(像活跃的喧闹声),逐渐进入NREM的慢波睡眠(像深沉、同步的鼾声),再到梦境纷飞的REM睡眠(脑电波变得快速,类似清醒,但身体肌肉极度松弛)。整个过程是大脑内部不同区域协调、顺序切换的结果。
全身麻醉:则像一场 “暴力”的静默。当我们推注丙泊酚等全身麻醉药后,大脑乐谱会迅速被“抹平”。它不会经历睡眠的各个阶段,而是直接进入一种高度同步的、剧烈的慢波状态,随后可能迸发出一种特殊的“爆发-抑制”模式——即脑电活动在短暂的剧烈爆发和长时间的完全静息之间切换。这并非大脑自然的节奏,而是药物强行压制了整个神经网络的结果,是一种近乎“宕机”的状态。
简单说,睡眠是大脑的“有序轮休”,而麻醉是药物的“强制关机”。
二、 神经递质:不同的“信使”与“开关”
大脑的运转依赖于亿万神经元通过化学信使——神经递质的交流。
自然睡眠:主要由内源性的化学物质调控,像一个精密的生物钟。例如,腺苷的积累会促进睡眠(咖啡因就是通过阻断腺苷受体来提神);GABA(γ-氨基丁酸,大脑主要的抑制性递质)系统活动增强,为大脑“降噪”;而食欲素系统的关闭,则如同关闭了“清醒维持系统”。这是一个多种内源系统协同、温和切换的过程。
全身麻醉:则是外源性化学物质的“定点爆破”。绝大多数现代静脉麻醉药(如丙泊酚)都是GABA受体的强力增效剂。它们不像内源性物质那样温和,而是直接“劫持”了这个系统,大幅增强其抑制作用,如同给整个大脑踩下了一记猛烈的“急刹车”。吸入麻醉药的作用机制更复杂,但核心也是广泛抑制神经元的兴奋性。它们是从外部强行改变了大脑的化学平衡。
三、 意识回路:网络连接的本质差异
这是最根本的区别。意识,并非大脑某个单一区域的产物,而是不同脑区组成的功能网络动态交互的结果。
自然睡眠:意识网络的“连接性”发生了改变,但并未完全中断。在NREM慢波睡眠中,大脑不同区域之间的长程连接减弱,但局部连接可能依然存在。这也是为什么在睡眠中我们仍能被巨大的声响或强烈的刺激唤醒——因为外界信息仍能一定程度地接入大脑网络。
全身麻醉:其核心目标,正是主动地、可逆地摧毁意识网络的关键连接。研究表明,麻醉药物会优先断开大脑皮层(负责高级思维)与丘脑(感觉信息中转站)之间的联系,同时破坏大脑内部各功能模块的整合。这就好比切断了国家信息枢纽与各省之间的主干网,使得信息的整合与意识的产生成为不可能。此时,一个巨大的声音只是一段无法被“解读”的神经信号,无法唤醒大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