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半月谈》2025年第19期内容
![]()
如果遭遇粉碎性骨折,这时候,你会不会想,要是有甁神奇的胶水能把骨头粘起来就好了……其实,有科学家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下称“浙大邵逸夫医院”)的科学家,把探索的方向定在了以“胶水”式的生物材料黏合固定骨折碎片上。前不久,他们发布了一款名字响当当的新材料——“骨02”。
拼骨成难题
今天,螺钉、钢板等金属内固定物的应用,让骨折治疗有了明显进步,但伴随众多细小碎骨块的粉碎性骨折,仍是医学界公认的难题。
若用传统金属固定方法,难以实现解剖复位不说,固定小骨片也无法拼接得严丝合缝,一旦骨碎片在操作中丢失或被吸收,就会造成骨量不可逆损失,令骨愈合延迟甚至不愈合。关节部位的粉碎性骨折,更易引发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日后生活质量。
如今,全球范围内,粉碎性骨折每年新增病例高达数千万。“如果能有一种可以直接黏合骨头的医用材料……”这个看似简单的设想一直萦绕在浙大邵逸夫医院主治医师范顺武的脑海。深耕骨科临床40余年的他也知道,近百年来,全球科学家和临床医生从未停止对于骨黏合材料的探索,但始终未能突破生物安全性与液性环境黏合强度这两项关键技术瓶颈。
范顺武将这一“接力棒”交到“90后”同事、副主任医师林贤丰手里。早在2016年,当时还是住院医师的林贤丰就已在手术台旁感受到粉碎性骨折治疗的复杂与无奈,他义无反顾接下了研发的任务。但是,接下来几年的攻关都毫无头绪,这一设想要怎样成真呢?
向牡蛎“取经”
转机出现在林贤丰回家乡浙江温州探亲时——他无意间看到跨海大桥底部密密麻麻附着着一层牡蛎,历经风浪冲刷,仍与混凝土牢固结合。他又想起以前读到的一则历史轶闻:北宋年间,福建泉州的工匠整修当地的跨海桥时,颇为海水侵蚀桥墩而苦恼。最终,他们想到的办法,也是请牡蛎帮忙。工匠在桥下养殖牡蛎,这种小东西分泌的天然“黏合剂”,让桥历经千年潮汐冲刷仍屹立不倒,“养蛎固基”成为建筑史佳话。
灵感瞬间涌上他的心头:既然牡蛎能在海水中粘得牢固,那么能否在人体湿性环境中创造类似的可能性?
谈何容易!就材料本身而言,必须满足能在血液环境中快速形成强力黏合、生物相容性优异等多项条件;在工艺方面,也必须建立标准化、可复制的制备流程,确保材料易于手术操作。更何况,材料还必须在人体内安全可吸收……
反复钻研牡蛎的生物粘附机制后,团队先后换了50余种配方。经数百次测试优化,结合大量动物实验,团队最终实现三大核心突破——在血液浸润的湿性生理环境下,2至3分钟即可强效黏合;操作简便高效,显著提升手术效率;材料可完全生物降解,6个月后随骨愈合自然吸收,达到真正的“无痕”,无需二次手术。
这一成果被团队赋予一个有趣的名字——“骨02”。不消说,灵感源于家喻户晓的502胶水。实验证实,“骨02”最大黏合拉力可达400多斤,具有替代金属内固定物的强大潜力,同时可降低金属异物反应和感染风险。
临床天地宽
目前,已有150余例受试病例用上“骨02”,结果喜人。有位年轻工人,腕部不幸遭遇粉碎性骨折。“骨02”团队的方案,只需自一个仅2至3厘米的微创切口注入“胶水”材料,短短3分钟,粉碎骨块的精准黏合与固定就告完成。术后3个月,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无并发症,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广泛应用前景。”林贤丰介绍,“可以说,‘骨02’几乎适用于全身所有部位、各种尺寸的骨折修复,尤其是传统器械难以固定的微小碎骨。由于其快速黏合和使用便捷的特点,将来有望用于国防战事、灾害救援等特殊场景下的骨折紧急救治。”
据了解,团队正在同步开展口腔种植牙及脊柱微创内固定替代的临床试验。随着临床应用的不断拓展,“骨02”的应用范围,有望由“点”扩至于“面”,在更广阔的治疗领域一显神通。目前,“骨02”的核心研究团队已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中国发明专利,并同步递交了国际PCT专利,其新颖性与创造性已得到权威认可。
原标题 《“胶水”咋能治骨折 》
半月谈记者:黄 筱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