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哈喽,大家好,小林哥这篇社会评论,主要来分析喜欢用小故事拆解经济底层逻辑的笔者,想和大家聊聊当下最受关注的就业话题。
![]()
就业市场:肉眼可见的压力与隐性变化
2020年考公资格审查通过人数新鲜出炉,足足有371.8万人,比去年多了30万左右。
报考的人越来越多,可招录的岗位反而少了,到底是延迟退休让现有岗位流动变慢,还是财政压力让新岗位增长跟不上,这事值得琢磨。
对没考上的朋友来说,也不是全是坏消息,俩人抢一个名额没中,容易怀疑自己,但一百人里挑一个,没选上太正常了,放平心态祝福胜出者就好。
![]()
真正该上心的,是做好职业规划,现在就业市场的压力,从官方数据里看得明明白白。
统计局9月数据显示,16-24岁、25-29岁年轻人失业率都比去年同期高,尤其是25-29岁群体,情况更突出。
这背后藏着高学历贬值的现实,以前本科毕业生多了,青年失业率按老口径会往上走,大家都盯着这个数。
![]()
后来研究生、博士扩招,不少人选择深造,失业率就转移到25-29岁这个区间。
这么一来,青年失业率看似边际下降,实则是统计范畴的“转移”。
照这个趋势,未来几年25-29岁失业率可能还会走高,一边是人才红利的积累,一边是就业压力的凸显,这种对照让人深思,年轻人失业率达到18.9%,1222万毕业生何去何从?
![]()
央行三季度居民调查更让人揪心,就业体验数据跌到了历史最低。从2016年有可靠记录开始,就业环境就没松快过,这两年更是一次次刷新下限。
要知道,央行调查的只是有储蓄的城镇居民,那些没储蓄、没被纳入统计的群体,他们的就业困境可能更难被看见。
![]()
![]()
经济困局:从写字楼空置到消费疲软的连锁反应
看就业环境,还有个直观指标,那就是办公楼的空置率,彭博社最近做了全球热点城市空置率排名,北上广深全在前头,这说明岗位供给的增长确实出了问题。
去年全国市场主体增量已经很疲软了,开公司的少了,招人自然就少了。
这事追根溯源,还是以前资源配置偏了方向,一门心思靠投资拉GDP,没顾上市场的真实需求。
![]()
短期里,投资确实能催生出一些岗位,但投资一停,这些岗位就跟着消失,没法靠市场自己维持。
说到这里,潘石屹的操作就很有代表性,2014年他跟着李嘉诚开始撤离内地,前后套现差不多300亿。
2021年差点把内地资产全卖了,转年就辞掉了上市公司所有职务,态度特别坚决。
现在SOHO股价跌到了新股区间,投资者用脚投票,不看好办公楼市场的未来。
![]()
外资巨头贝莱德的经历更让人唏嘘,2018年它花大价钱买下上海两栋写字楼,本来想靠收租金稳赚,没几年就发现形势不对。
想打七折亏本卖掉,结果没人接盘,最后只能违约,让银行一起扛损失。
这场景和短里常看到的画面很像:有人宁愿亏掉首付也要卖房,就为了把房贷转给下家,透着股黑色幽默。
武汉的情况最让人意外,写字楼空置率居然全球第一,长期追踪二手房数据,武汉房价跌幅也很显眼。
![]()
去年就有新闻报道,武汉部分核心区域写字楼空置率超35%,不少楼盘二手房挂牌价同比降了15%以上。
这背后是过去投资过剩埋下的泡沫,最近湖北出现的相关热点事件,其实也是泡沫挤压的一种表现。
金融包装再花哨,也得靠底层资产的真实现金流撑着,那些机构大佬早年间不提醒泡沫风险,就是因为他们的任务是“卖货”,不是说实话。
2022年还有大V帮小城市房产喊冤,本质就是用专业知识帮着“带货”,背后都是利益牵扯。
![]()
![]()
破局之路:从数据阵痛到复苏微光
回到经济话题,央行报告里的就业数据和亏损企业占比是挂钩的,企业亏得多,就业自然好不了。
这趋势主要受三个方面影响:面向海外的、面向国内消费的,还有靠政府的。
先说说出口,今年出口整体看着还行,但目的地变了不少,以前主要靠欧美市场,现在不少订单转到了新兴经济体。
![]()
南华早报采访广交会商户时就发现,海外买家付款周期越来越长,以前30天,现在能拖到90天。
传统制造业本来利润率就5%-10%,账期一拉长,资金成本上去了,接订单反而可能亏本。
统计局数据也显示,这些年企业应收账期一直在变长,这也是很多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
出口顺差高不一定是好事,关键得有定价权、能赚真钱,不是光拼数量。
![]()
再看消费,“有效需求不足”这话听了好几年了,简单说就是有钱的不愿多花,没钱的没的可花。
央行调查显示,这季度大家消费意愿降了不少,储蓄意愿没涨,但两者差距创了新低。
有人把钱拿去投资,三季度投资意愿涨了5.6个百分点,可能是受A股行情影响,但大多是从消费里挪过去的,不是存量储蓄搬家。
消费者信心还在低位,主要是房子占居民财富比例太高,房价一直在跌,大家不敢花钱。
![]()
要让消费企稳,得满足两个条件:愿意花、花得起。
以前住房是刚性消费,能带动不少需求,现在住房回归消费属性,就得靠其他消费品顶上。
这时候就得让大家真有钱、敢花钱,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另一方面加大民生保障投入,让大家不用为养老、医疗过度储蓄。
不少地方已经在这么做了,比如发放消费券、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举措都在慢慢见效。
![]()
最后说政府端,以前政府靠投资拉动经济,现在债务压力大了,不能再靠老办法。
财政部今年推出5000亿给地方纾困,就是为了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但这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回归实体经济。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政策正在调整,招投标领域倒查13年问题,就是在纠正过去的偏差。
![]()
人口老龄化虽然快,但国家把资源投向了科技创新,2015-2017年棚改确实耽误了些时间,不过现在补科创的课还不晚。
最近新闻里常看到我国在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这些都是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房价虽然还在跌,但随着泡沫挤压,早晚会企稳;就业压力虽然大,但随着产业升级,新的岗位也在不断涌现。
![]()
经济转型难免有阵痛,就像一个人换赛道总会经历适应期,现在的种种数据,既是压力信号,也是调整的开始。
只要聚焦真实需求,脚踏实地发展实体经济,做好科技创新和民生保障,经济复苏的微光就会变成曙光。
相信再过几年,大家会看到一个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经济环境,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