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 老 白
首发:老白读书
01/
上上周那篇,我们回顾了日本学历贬值的历程。
如今30多年过去了,日本已经走出经济低迷的阴霾,加上少子化竞争少,大学生的竞争力又重新起来了,含金量回升。
从国家层面看确实如此,整个社会重新好起来了。
但若是从个人,乃至年龄层次来看就不是这样了,那批在1993年至2003年毕业的大学生们从始至终都没有好起来过。
从始至终,他们都是被牺牲的一代人,乃至成为被遗忘的一代人。
2012年《失落的二十年》一书爆火后,这批人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失落的一代人。
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大山。
对于赶上这波“逆风口”的那代人来说,他们最大的不幸就在于他们生错了时间。
他们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婴儿潮时期,学生时代他们见证了日本80年代的经济腾飞,却在毕业后迎面撞上了90年代无止境的经济衰退。
最终,他们成为日本收入最低、结婚率也最低的群体。
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这一期我们聚焦于他们的故事。
![]()
02/
1989年,大学生紧缺
80年代的经济神话,让日本全社会对经济过度乐观,企业纷纷扩大生产,对员工的需求呈直线暴增。
到1989年人才最为紧缺的时候, 全行业岗位缺口高达500万个,其中房地产行业一枝独秀,岗位缺口接近300万。
要知道当时日本适龄劳动人口不过6000万人,这意味着要凭空多出10%的人口,才能填补岗位的空缺。
在这样的背景下,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不仅名校毕业生是香饽饽,就连最普通的私立大学毕业生也能轻松找到理想的工作。
就连1989年的就业白皮书都明确指出: 大学生已经出现严重不足,供需矛盾至少需要5年时间才能缓解。
作者恐怕打死也想不到,根本不需要5年!
![]()
03/
1992年,企业缩编
泡沫破灭后,仅仅3年间日本社会每名求职者所对应新增岗位数,就从之前的1.5个降低至0.73个,缩减了50%。
也就是说, 全社会可能有27%的人处于待业状态。
由于日本企业采用的是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老员工为了工龄累积几乎不会离职,因此这次岗位缩减超最大的受害者就是迎接大学生群体。
除了制度本身的限制外,日本政府也没法说马上启动对现有就业群体的改革。
因为这里面有严重的金融风险。
经过全民炒房热潮后,日本家庭平均负债是年收入的3.1倍,当地产暴跌后,银行的坏账率已经逼近5%的临界值。
1989年泡沫巅峰时期,日本银行贷款总额已达到410万亿,超过当年国民GDP,其中大量贷款都是30年以上的个人房贷。
到90年代中期时企业端已经暴雷, 一旦老员工失业,再让个人端也暴雷,日本银行体系可能就得崩溃。
因此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题得慢慢来。
![]()
04/
1992~1995年,乡村分流与研究生扩招
这两项措施的本质,都是 延长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时间,以缓解就业压力。
乡村分流就是去乡村搞大基建,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前往非都市圈工作。
3年时间里,近30万大学生被分流到乡村和小城市,此举大大减少了东京的就业压力,同时还为乡村地区带来了新增人口,看似一举两得。
扩招政策上,日本政府迅速放宽了大学与研究生门槛。
门槛的降低,加上很多在就业市场上受阻的大学生本人也有意愿通过深造规避经济下行期,结果是到1995年的时候,64%的国立大学生都选择读研,一时成为热潮。
乡村分流+扩招一套连招打下来,3年间至少延缓了90万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效果显著。
此举为日本政府保就业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到1995年开始,日本新增岗位数量触底反弹,一切看起来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
05/
1996年,劳务派遣改革
从1996年开始,日本政府逐渐停止了大基建投资,原先创造的乡村岗位迅速消亡。
这里面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在经济下行期,这种基建项目就是纯烧钱,时间一长,债务缺口就会越来越大,直到无法支持下去。
结果就是就业危机爆发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就业市场上一共有3波群体:
1、应届毕业生
2、深造后毕业的研究生
3、从乡村返程的往届大学生
一点点新增的岗位根本不够用!
当时日本全学历段待业总数达到了惊人的80万,同时还有260万在校大学生等待毕业。
就业市场根本无法承受如此巨量的大学生规模,当年大学生就业率瞬间下降至65%。
就业市场必须改革了,但这次改革的第一刀却又砍向了这批大学生群体。
![]()
1996年,日本政府修改《工人派遣法》并推广劳务派遣制度。
政府鼓励企业减少正式员工雇佣比例,将临时员工作为新的就业蓄水池。
临时工比例有多大?
此后10年间,日本每两名大学毕业生就有一个是临时工。
比成为临时工更可怕的是, 这轮改革还摧毁了日本企业的用人价值观。
一是企业不会培养临时员工,反而要求他们召之即战;
二是对新人犯错的容忍度降低至几乎为0,稍有疏忽就会被解聘,反正企业无需赔付;
三是毫无晋升空间,10年间能转正的临时工比例仅为47%,一半都不到。
在此环境下,新人们频繁跳槽,根本谈不上什么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但当时的日本社会,特别是生活在经济繁荣时期,坚信“爱拼才会赢”的上一代人 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批大学生其实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反而认为他们不够努力,不够上进 ,由此催生了“垮掉的70后”。
![]()
年轻人的价值观也在改变。
很多大学生已经意识到,即使再努力,原本规划好的人生也无法实现,于是开始躺平,宅文化兴起。
遥想1991年热播的《东京爱情故事》还在演绎乡下孩子在东京打拼、催人奋进的励志故事;
仅仅5年之后,1996年最火爆的电视剧《悠长假期》里木村拓哉所扮演的那个角色的台词就变成了“ 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就当是上天赐予的一个长假 ”。
两部电视剧对比之下,当时日本年轻人心态转变之快可见一斑。
![]()
06/
1997~2003年,被遗忘的大学生
到这个时期,日本经济已进入崩溃边缘,无数企业倒闭或即将倒闭需要被拯救。
日本社会从上到下自顾不暇,已经没有人再关心大学生的处境了。
整个5年间,日本政府甚至没有出台过一部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法案。
到2003年时,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已跌至令人发指的55%,也就是说,一半的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就像被忙着救火的大人们遗忘在角落的孩子一样,这批人被整个日本社会所遗忘 ,后来被称为“被遗忘的一代人”。
![]()
07/
2003年后,被时代所抛弃
2003年后,日本金融大爆炸的影响开始消退,经济有所复苏。
日本政府重新鼓励企业雇佣大学生,全职雇佣比例显著上升,到2007年大学生就业率重新回到了70%。
但这里大部分是应届生,与“被遗忘的一代人”无关,他们继续被遗忘。
2004年,随着团块世代进入退休阶段,大量岗位空出。
本来这应该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或转正时机,但结果却是 大量企业选择返聘老员工而不是这批70后。
原因很简单,这批老员工虽然年纪大了,却是经历过70~80年代众多项目历练过的,经验和技能更为丰富;
与之相比,90年代那批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要说没有完整参与过项目,甚至很多人都没经历过正儿八经的入职培训,技能没有,专业也没有。
那么老板们选谁,是不是一目了然?
同样的,如果企业要培养一名新员工,他们也更愿意重点 培养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老人”。
这批70后因为年龄过大,已经成为企业,乃至社会的边缘人士。
据统计,“失落一代”在35岁的收入比上一代人(泡沫时期的毕业生)低25%,比下一代人(2003年后的毕业生)也要低出不少, 成为三代人中收入最低的群体。
国家可以重新复苏,一部分人却永远地成为了代价。
![]()
08/
个人的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
全世界1/5的最富有的人都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因为他们赶上了美国的工业革命。
同样的,毕业于2010~2020年的人也比这几年毕业的人幸运,因为他们赶上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末班车,当时还有一波移动互联网革命。
至于这两年毕业,或者即将毕业的人,也许你可以保持信心继续奋斗,因为任何时代都有脱颖而出者;
你也可以去考研读博,赌一把3~5年后中国的国运;
但接受现实,接纳就这样的自己也未尝不可,因为“ 在自己什么都做不好的时候,就当是上天赐予的一个长假 ”。
全文完,欢迎 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 ,谢谢阅读!
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