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时间过的是真快,在11月2日就迎来了九月十三日,这可是冬季雨雪多少的“二次验证”!因此这一天过去在民间也是备受农民的关注,其中还有“三九冷不冷,就看九月十三。” 的说法,那么今年的冬季冷不冷呢?三九天雨雪多不多呢?
![]()
之所以农历的九月十三如此的重要,是因为它一般处在霜降与立冬的交界,正是冷暖气流交锋的“关键隘口”。老祖宗用千百年观察的经验凝结成了民间流传的谚语,因此要想知道冬季的冷暖情况,我们也可以借助古人的谚语来参考一下!
第一句是“九月十三晴一天,阴冷干冬到年边”。
这里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的九月十三日是晴天,反而预示冬季会持续干燥阴冷,甚至这样的天气会持续到年底,也就是春节前都是晴天少雨的天气!
古人早发现,此时暖空气过盛,会让冷高压迟滞,虽前期不寒,却易酿成冬旱,同时还可能来年出现大的寒潮,引发倒春寒的极端天气。
![]()
还有第二句“九月十三不见雨,今冬雪少暖烘烘”,
它就说得更加的直白了,指的是九月十三本是水气渐盛的时节,若滴雨未落,说明暖湿气流早退,冬季自然雨雪稀疏。
爷爷常说,过去的谚语准确性还是比较高的,至少十有八九是对的!他年轻时遇过这样的年份,腊月里还能穿单衣,可麦子却因缺水长势萎靡,开春后病虫害也格外多。
第三句“九月十三雨淋淋,来年粮食满仓盈”,这个就和“重阳不下看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相对应的,它透着农人的期盼。
这天下雨被视作吉兆,古人的经验总结,认为九月十三日下雨了,后面的雨水就多,冬天降雪也多,而瑞雪兆丰年,雪水会冻死地里的害虫,也可湿润土地,对越冬作物的生长有利。
老辈人懂,雨雪多不仅能为土地储水,还能冻死虫卵,正是“瑞雪兆丰年”的道理。
第四句“九月十三落,钉鞋不离脚”,这句老谚语则充满了生活的气息。“钉鞋”是旧时的雨鞋,若这天下雨,意味着整个冬天雨雪不断,人们得天天穿着雨鞋出行。
![]()
这背后是古人对气候持续性的判断:秋冬交替时的降水模式,往往会延续到深冬。
第五句是“九月十三晴,三九暖洋洋”,如果九月十三这天阳光明媚,那么预示着冬天不会很冷,会比较暖和,是暖冬。
类似的还有“九月十三日头笑,冬天少雪一冬干”,所谓的“日头笑”指的就是大晴天,这话的意思是如果九月十三这天是晴天,那么预示着冬天雨雪天气会比较少,整个冬天会相对干燥。
除了以上这五句以外,另外还有“不怕重阳连阴雨,就怕十三一天晴”,它就的就是即便重阳节前后阴雨连绵,对农作物的影响也有限;而九月十三若是晴天,则可能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冬季节将干旱少雨,这对即将进入收获期和冬藏期的农作物来说,是个不好的兆头。
还有更夸张的是“九月十三晴,鞋匠愁得嫁婆娘”,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九月十三这天是晴天,预示着接下来的日子将干旱少雨,农民们无需再购买雨鞋,鞋匠的生意因此大受影响,甚至到了难以维持生计的地步。
最后一句就是“九月十三阴,柴火贵如金”,如果九月十三这天出现阴雨天气,那么预示随后的秋冬季会阴雨绵绵,降雨频繁,雨雪偏多,致使人们用的柴草因长时间持续的阴雨天无法晾晒干而非常紧缺,价格也会上涨。
不过这些谚语也有局限,南方的“九月十三晴”可能未必干旱,北方的雨也未必预示极寒。
而且现代气候受全球变暖影响,单靠一日天气判断难免有偏差。因此古人的谚语顶多是参考的依据,不一定就准确了,大家还是要以最近的天气预报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