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很多朋友发来了一些比较热点的问题,我仔细看了看,基本上都是围绕一些文化产品和文化现象方面的。对于这些问题,我统一做个回复:
![]()
在当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发展走向繁荣的时代,深入理解并真诚尊重不同群体的文化情感,是构建社会和谐与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汉族源于数千年农耕文明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凝结成了独特而深沉的情感世界。这份情感,体现在阖家团圆的节日氛围里,蕴含在慎终追远的家族观念中,也镌刻在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追求上。对于广大汉族群众而言,这不仅仅是风俗习惯,更是他们精神归属和情感认同的核心所在。
因此,对汉族群众民族情感的尊重,绝非一个可以忽视的议题。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事情上,一个都不能少,汉族也不能。这种尊重,是对历史延续性的承认,是对绝大多数群众文化情感属性的肯定,更是维系中华民族心理稳定与精神家园稳固的必然要求。当这份深厚的情感得到恰当的理解与安放,必然能激发出更强大的文化自信与社会凝聚力。
当然,强调这份尊重,并不意味着走向封闭或排他。中华文明的伟大之处,恰恰在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与融合力。回望历史,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各民族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交融互鉴,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了今日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对汉族群众民族情感的珍视,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深深植根于包括汉族在内的中华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这份情感认同的建立,源于对每个民族群体情感的深切理解和尊重,进而扩展为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欣赏与珍爱,最终升华为对中华民族这一更高层次共同身份的坚定认同与自觉拥护。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尊重汉族文化的情感诉求,与发展各民族文化、巩固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本质上是一回事。唯有当每一个群体的情感都得到妥善的呵护,当每一个家庭成员都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体会到尊严,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真正坚不可摧。
要知道,我们追求的愿景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在充分尊重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情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根基,才能凝聚起磅礴的力量,携手迈向中华民族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毕竟,对汉族群众的民族情感尚且缺乏尊重,又怎么可能真正尊重其他各族群众的情感?需要清晰认知的是:这种不尊重从来与民族归属无关,可能来自任何方面——或许有某些理论学习不到位的人履职偏差,也包括各类个体的认知不足;而可能更多的则是海峡对岸岛上某些不怀好意的人恶意挑拨,这个是已经可以确认的事情,所以朋友们也别轻易上当。
至于说包括我在内的普通人,大家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本来就是彼此尊重、相互体谅的,团结的根基从来都坚如磐石。
今天这篇文章,算是对近期一些朋友们关注问题的回应。
晚安。
作者:崔紫剑;来源:崔紫剑先生。
投稿邮箱:laodaojun186@163.com;
联系微信:xiyu115301
觉得还不错,欢迎转发点赞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