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给人的印象定格在与林徽因、陆小曼的风流韵事上了,事实上,他不是个只会与女人厮混的浪荡诗人,他对事物的看法敏感而犀利。
![]()
看苏联,徐志摩仅用了三天。1925年的欧洲之行,徐志摩做了一件令同时代人震惊的事,当众多知识分子将苏联视为理想国的范本时,他只停留了三天,便毅然转身,写下震动一时的血海论。那一年,他的导师、哲学家罗素带他走入红色的莫斯科,街上没有歌声,只有沉默行走的路人、朋友、家中的孩子,张口便是背诵整齐的政zhi口号。书店的架上几乎找不到文学与哲学,满目皆是宣传手册。商店里物资匮乏,博物馆中陈列着被重写的历史。徐志摩没有参加任何高规格的会议,也没有沉醉于官方的美好承诺。
![]()
三天后,他写下这样的话: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实与那天堂的中间,隔着一血海,人类必须渡过这血海才能登岸,而他们决定先实现那血海。学海论在当时向往苏联的浪潮中,如同一粒石子落入静水,涟漪不大,却深具语言性。而同一时期,胡适对苏联的态度则显得更为谨慎与漫长。他最初认为苏联是一场伟大的政治实验,愿意以学者的耐心去观察其发展。此后十余年间,他不断收集信息,反思判断,从初期肯定其有理想、有计划到后来察觉其自由与人权的缺失。直到1941年,在密歇根大学的一场演讲中,胡适才得出确定的结论:苏联与德国本质相同,皆属于集体主义的产物。
![]()
此时距离徐志摩写下血海论已过去16年,而徐志摩本人也已离世10年。徐志摩以诗人的敏感在三日内看穿了乌托邦,胡适则用15年时间步步趋近真相。有人说,认清真相需要时间。但真正敏锐的人,只需3天。
诗人、文学家,都有超越常人的敏锐,而往往这类人被人认为是疯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