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工新闻网)
转自:河工新闻网
![]()
选手在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比赛现场调试机器人
![]()
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选手正在进行装调演示
文/记者高会坡 张青 彭海峰
图/记者毕春华 郑荣玺
天气寒凉,却难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蓬勃热度。
10月31日,在这片被赋予“数字中国建设先行区”使命的雄安新区热土上,“数字京津冀 赋能未来城”2025年京津冀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正酣。
大赛聚焦数字时代前沿技能,汇聚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技术精英,围绕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数据安全管理员、无人机装调检修工等3大赛项展开激烈角逐。这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一场智慧的碰撞,一次协同的实践。
系统比拼 智能制造秀“医术”
从工作中的单一应用,到赛场上的会用、会修、会学,是此次大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赛项最突出的看点。
走进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赛区,机械嗡鸣里藏着智能制造的未来密码。15组设备分左、中、右三列有序摆放,1号工位选手进行视觉编程、2号工位选手以示教器进行机器人编程、3号工位选手正在链接PLC线路……按照大赛规则,来自京津冀的30名选手被分成两组进行实操环节的比拼。
赛项聚焦工业机器人硬件装调、系统维护、周边设备应用等核心技能,不仅要求选手在限定时限内完成机器人编程、线路链接及故障排查等任务,更检验选手综合知识掌握程度和实操熟练程度。“大赛内容贴近生产实际,要求选手不仅会应用,还要会维护,更要会随时随地学习新知识,从而实现以赛代训、以赛赋能、以赛促学。”该赛项裁判长郭海青表示。
决赛实操现场,记者看到,选手们全神贯注,手持钳子、万用表、扳手等工具,在电脑和机器人示教器之间灵活切换,紧张有序地完成各项任务。“在比赛中想要取得好成绩,正常发挥还不够,我们要争取做到超常发挥。”实操比赛结束后,河北省总工会代表队选手张明炎表示,通过与京津高水平选手同台竞技与交流,不仅检验了自身技术的成色,更在思维碰撞中厘清了技术瓶颈与未来精进的方向。天津市总工会代表队选手吴迪走出赛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感觉自己的整体发挥还算正常,基本将平日训练积累的技能和流程规范稳定呈现了出来。”谈及赛后感受,吴迪坦言仿真环节有些挑战,“在有限的比赛时间里,去快速理解、适应并完成一个相对不熟悉的仿真环境操作,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昔日巧手操扳钳,今朝慧心驭数据。如今,机器人无处不在、无处不“联”,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赛项的举办,生动诠释着当代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人依然是灵魂,但技能内涵已从体力操作转向数据解析与系统优化。这种人机协同的深度融合,正稳步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效、更精准的未来迈进。
屏上争锋 无声战场见真章
在数据安全管理员实操赛场,30位选手全神贯注端坐在电脑前,键盘敲击声与鼠标轻响此起彼伏,交织成一场无声的较量。赛场外观摩室内,实时刷新的电子大屏无声地见证着这场激烈角逐——选手成绩不断刷新,排名不断更迭,每一次变动都牵动着全场目光。
“数据安全不仅是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核心关键。”该赛项裁判长连志民在赛场外的解读,点破了这场竞赛的价值内核。随着数字经济深度发展,数据已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安全边界直接关乎个人隐私、企事业单位运营乃至国家安全,而这场赛事正是对“数字守护者”能力的实战检验。
本次赛项紧扣这一核心,设置了覆盖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加密、删除的全流程考核任务。连志民进一步解释:“不同考察项目的分数权重不尽相同。例如,快速识别并修复一个高风险漏洞可能获得20分,而完成某些基础操作可能只有几分。”这样的差异化评分设计,考验的不仅是选手的技术功底,更让比赛成为综合能力的试金石。选手既要在实操中展现发现漏洞的敏锐度与应急处置的实操能力,又要在有限时间内精准判断任务优先级,这恰恰是数据安全工作中轻重缓急权衡能力的直接体现。
与此同时,理论环节对数据安全规范与基础知识的系统考察与实操部分形成有效互补,共同构建起对选手知识体系与技术能力的立体化检验。河北省总工会代表队选手邢畅坦言:“竞赛内容和日常工作贴得很紧,对提升操作熟练度、应急响应速度很有帮助。”
从数据全流程的技术把控,到理论与实操的能力融合,再到压力环境下的策略决策,数据安全管理员赛项以实战化场景为笔,在“屏上争锋”的竞技画布上,清晰勾勒出一名合格“数字守护者”所需的核心能力图谱,也让数据安全的“无声战场”,借由这场赛事绽放光彩,尽显专业价值的硬核力量。
云端炫技 起落之间显实力
此起彼伏的“嘀嘀”无人机蜂鸣声,奏响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选手比拼的独特乐章。
据该赛项一位裁判人员介绍,无人机装调检修工赛项,既要比拼组装、调试与维修的硬功夫,也要较量航线规划的软实力。室内环节,选手们在有限时间内精准组装、娴熟调试,让无人机安全平稳起飞;内场飞行环节,则需通过地面站规划航线,指挥无人机自主起飞并精准完成航拍任务和吊运。通过高标准实战锤炼,让选手们精准掌握核心技能,筑牢技术根基,提升作业效率与飞行安全水平。
比赛现场,气氛紧张而有序。选手们全神贯注,手持工具在无人机零部件间灵活操作:拧紧螺丝、焊接电路、调试参数,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功底。
飞行环节将比赛推向高潮。经过精心装调的无人机依次升空,在指定空域飞行。绕障飞行赛道上,无人机需要精准穿越多个障碍物,完成悬停、转向、急停等高难度动作,这对选手的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极高要求。
赛场上,选手们展现出卓越的专业素养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一位选手在飞行过程中突遇信号干扰,无人机出现异常抖动。面对突发状况,他沉着冷静,迅速切换到手动模式,通过精准的参数调整,很快稳定了飞行姿态,最终顺利完成比赛任务。“真正的专业技能,不仅体现在常规操作上,更体现在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上。”他在比赛间隙如是说。
这些来自不同企业的技术骨干,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选手们在面对技术难题时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攻坚能力,充分体现了京津冀产业工人的卓越技能水平。
从工业机器人的精准运维,到数据安全的无声守护,再到无人机的智慧翱翔,每一个赛项都是新时代产业工人迈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以技能为纽带,以协同为动力,这场“数字京津冀 赋能未来城”的精彩实践,正汇聚成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书写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崭新篇章。
编辑: 王红润 责任编辑: 李飞 审核: 王书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