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将至,寒风渐起,万物收藏。11月7日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不仅是自然更替的节点,更是人们调养身心的关键时期。民间素有“立冬补冬”的习俗,此时合理进补能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在这个时节,无论多忙都要牢记“吃3样,忌2样,做1样”的养生法则,让身体顺应自然规律,安然度过寒冬。
**吃3样:温补御寒,滋养元气**
冬季进补讲究“藏精蓄锐”,立冬时节的饮食应以温补为主,重点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增强机体抗寒能力。首推羊肉,这道冬季滋补佳品富含优质蛋白和铁元素,具有温中暖下、补气养血的功效。羊肉的吃法多样,可以炖汤、涮火锅或红烧,搭配白萝卜更佳,既能化解油腻,又能促进消化。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指出,羊肉性温而不燥,特别适合立冬后手脚冰凉、气血不足的人群食用。
![]()
其次推荐红薯,这种接地气的食物堪称“冬季营养宝库”。红薯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既能增强免疫力,又能促进肠胃蠕动。更难得的是,红薯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血管弹性,预防冬季心血管疾病高发。建议将红薯蒸煮食用,保留更多营养成分;也可与小米、红枣一起熬粥,暖胃又暖心。河北医科大学研究表明,每周食用3次红薯的人群冬季感冒发生率显著降低。
第三样必吃的是黑芝麻,这小小的种子蕴含着巨大的能量。黑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和钙质,既能乌发养颜,又能润肠通便。立冬后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皮肤干裂、头发枯黄等问题,每日一小把黑芝麻能有效改善这些症状。可将黑芝麻炒熟后研磨成粉,加入牛奶或粥中食用;或者制作成黑芝麻糊,作为早餐或夜宵。中医典籍记载,黑芝麻“补五脏、益气力、长肌肉、填脑髓”,是冬季平补的优选。
![]()
**忌2样:远离寒凉,守护阳气**
冬季养生不仅要懂得“补什么”,更要明白“忌什么”。首先要忌生冷寒凉食物,如刺身、冰镇饮料、凉拌菜等。这些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消化功能减弱,甚至引发腹痛腹泻。尤其要避免空腹食用寒性水果如西瓜、梨子等,以免寒气直中脏腑。江苏省中医院专家团队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立冬后因贪凉导致胃肠疾病就诊的患者增加约40%,值得警惕。
其次要忌辛辣刺激之物,包括过量辣椒、烈酒、油炸食品等。虽然辛辣食物能带来短暂的暖意,但会刺激黏膜、消耗阴液,长期食用反而加重内燥。特别是本就阴虚火旺的人群,冬季过量摄入辛辣易引发口腔溃疡、便秘等问题。中国营养学会建议,冬季烹饪应以炖、煮、蒸为主,减少爆炒、煎炸等高温烹调方式,既保留营养又避免上火。
![]()
**做1样:动静结合,强健体魄**
除了饮食调理,立冬时节还需注重“做1样”——适度运动。冬季人体新陈代谢减慢,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静止。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特别推荐每天晒太阳30分钟,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促进维生素D合成,帮助钙质吸收,预防骨质疏松。北京体育大学研究显示,坚持冬季运动的人群感冒发生率比久坐不动者低60%。
对于不便户外运动的人群,可以在室内练习简单的伸展运动或瑜伽,重点活动肩颈、腰背等容易受寒的部位。运动前后要注意保暖,及时擦干汗水,避免着凉。传统养生强调“冬练三九”,适度的运动能帮助阳气潜藏,为来年春天积蓄能量。
**顺应天时,智慧过冬**
立冬养生蕴含着古人“天人相应”的智慧。在这个节气里,自然界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人体也应顺应这种变化,调整生活作息。建议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避免直接吹风;情绪上力求平和,避免大喜大悲耗伤精气。中国二十四节气非遗传承人指出,现代人虽然生活节奏快,但仍需遵循自然规律,在立冬这个关键节点做好身心调整。
![]()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立冬时节的养生建议具有充分依据。低温环境下人体热量散失加快,需要更多能量维持体温;日照时间缩短可能影响情绪和免疫力;干燥空气加剧呼吸道黏膜损伤风险。因此,温补饮食、适度运动和规律作息构成了冬季健康的“铁三角”。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代冬季虽不如古时严寒,但养生原则依然适用。尤其对于体弱的老人、儿童以及慢性病患者,立冬前后的调养更为重要。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结合,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过冬方案,让身体如同蓄势待发的种子,安静等待下一个春天的萌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