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视觉动物”,对美的追求天经地义,尤其是不懂鉴赏古物的人,对青铜的理解就是“绿色”才是正宗。
现实中就有两件文物,因“颜色”的区别而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
![]()
上面那件叫“东汉鎏金兽形铜盒砚”,长12.5厘米,宽7厘米,上世纪50年代出土于肥东县大孤堆汉墓。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
下面的名字一样,长25厘米、宽14.8厘米,要大一号,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同样是一级文物。
谁更受欢迎一目了然!下面的那叫一个“金光闪闪”,网上有很多美图,也不知道是出土状态,还是因为有害锈而清理过(个人倾向于后者)。
安徽那件是常规的青铜绿绣,正经图片都没找到几张,惨兮兮地无人问津。
![]()
安徽铜盒砚打开后的模样
二者造型都像一只蟾蜍,头长双角身带双翼。研板上还留有些许墨痕,证明是一件实用器具。
从神兽的形态判断,应该是伏地“含利”,一种能口吐黄金的仁义瑞兽。
两个博物馆都标了“鎏金”,且嵌着绿松石、青金石等名贵宝石,不过安徽的宝石有些脱落,也影响了品相,但多了个提环。
而南京的这件就火爆多了,发行邮票、文创产品、冰箱贴还有网友的各种模仿绘图,数不胜数。
![]()
南京博物院的确实好看
有人还质疑南京的那件是不是复制品?不可能,因为之前南博90周年庆“玉润中华”中,全都是真品展出,就是这幅“闪闪发光”的样子。
都是“鎏金”,不是纯金,就表面那一层,所以脱落生锈很正常。比如你在博物馆看到的大部分错金银,也都是清理过的模样。安徽的那件无非是完全保持出土时的原始状态!
这种反差就引出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欣赏青铜器什么样的美?
是为了看它最初金黄色的模样,还是接受岁月留下的痕迹?
![]()
邯郸博物馆:战国鎏金龙虎嵌玉龙剑首复原对比
这要从多方面来看,如果从古玩收藏的角度,那无疑是越“生坑”越好。出土的锈色是鉴定真假的重要依据,如果清理过反而会导致别人不敢认,传世品再温润也抵不过上千年的锈蚀。
但如果是单纯的欣赏“美”,那青铜器本来的模样更打动人心。就像之前说过的“龙剑首”,绝世美玉配上那靓眼的铜光,你能直观感受到古人为什么那么喜欢!
因为古人叫青铜为“吉金”,我们看到的绿色其实都是锈。
《墨子》里记载大禹“采金于山川”,上古时期的“金”其实就是铜!当然汉代之后大部分都是实打实的黄金了。
![]()
山西博物院:商晚期鸮卣的复原对比
周代的铜料主要来自长江流域,获取不易,以至于周王不惜多次南征以确保铜料的供应。把青铜礼器直接称为“金”,把上面的铭文叫做“金文”,这也是古玩行业中“金石学”的由来。
你再仔细看它们复原后的模样,就能想到古人为何视其为沟通天地的媒介。如果再加上繁复狰狞的兽面纹、夔龙纹等,那种威严的感觉就出来了!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一个是军事另一个就是祭祀。再想想失传的九鼎、喝酒的爵包括青铜神树等文物原本的模样。
就能理解,为何中国会诞生如此辉煌的青铜文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