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到1949年间,蒋介石政权在兵败退台前夕,启动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文物迁徙行动,根本不是什么“不知道怎么样就跑到台湾”的偶然事件。
1948年12月的南京朝天宫库房早被翻得底朝天,行政院专门下了训令,让故宫先挑200箱精品迁台,不够再陆续运,还特意强调“尽交通可能情形”,其实就是能运多少运多少。
第一批文物原本定了320箱,用海军“中鼎号”轮运,庄尚严等三个专家专门押船,12月22日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26号就稳稳到了基隆,连临时存放的新竹杨梅镇仓库都提前找好了。这
哪是临时起意,分明是提前踩好点的“精准转移”,要是真偶然,哪能连仓库都预备得这么周全。
更有意思的是第二批和第三批,1949年1月6日招商局“海沪轮”拉了1680箱,押运的那志良带着三个助手,直接把文物卸到台中糖厂仓库,连运输合约都签好了,大华汽车行每运一车文物到码头,给460元金圆券,账目记得明明白白。
刚过二十天,海军“昆仑舰”又拉来972箱,张德恒他们跟着押送到同一仓库,三批加起来2972箱,件件都是精挑细选的宝贝。
商代蟠龙纹盘、西周毛公鼎这些象征政权的青铜器全在里面,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怀素《自叙帖》这类书画珍品也没落下,要是偶然,怎么偏偏挑的全是国之重器。
最戳穿“偶然说”的是《富春山居图》的细节,2011年两岸合展时,修复师发现《无用师卷》的接口处有1949年修补的桑皮纸,竟是当年“昆仑号”水手用军舰急救包材料粘的。
这说明运输途中文物出了问题,还有专人当场修补,要是真“不知道怎么就跑到台湾”,谁会带着急救包给古画补缺口?
更别提杭立武和马衡之间的密电往来,一会儿让那志良留南京,一会儿催粱廷炜赶紧押运,电报里“太密”“祈电复”的字眼,全是密谋的铁证,这操作比谍战剧还讲究。
院长说文物不属于大陆,怕是忘了这些宝贝的根在哪。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重器,出土于陕西岐山县,本来藏在北平故宫,南迁后到南京,最后被运台。
《寒食帖》是苏东坡的真迹,从宋到清一直藏在宫廷,怎么到了台湾就改姓“台”了?再说司母戊鼎,不过是因为太重没被运走,成了“漏网之鱼”。
要是当年船够大,怕是也得被塞进那2972箱里,难不成这鼎留在大陆就属于中国,运到台湾就变了归属?这逻辑简直荒唐。
更讽刺的是,文物迁台跟黄金运台是同步操作,蒋介石政权一边让俞鸿钧运700万两黄金去台湾,一边让杭立武盯着文物,六批黄金、三批文物,全是1948年底到1949年上半年运的,都是下野前密谋的“退路计划”。
黄金是给政权续命的钱,文物是撑门面的脸,两样都要带,哪有半分偶然。那些押运文物的人后来写回忆录,说“每箱都贴了编号,生怕乱了”,这种精细化管理,比现在的快递分拣还规范,要是真偶然,早乱成一锅粥了。
台名嘴黄智贤怼得好,说这是想把故宫“在地化”,一边抢着中国的宝贝,一边想改名叫“台湾”。
可文物不会说谎,毛公鼎上的铭文刻着西周的历史,《快雪时晴帖》的墨香带着东晋的风雅,这些都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不是改个说法就能割裂的。
当年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抗战时运宝车队躲过日本飞机轰炸,多少人冒着生命危险守护,现在院长倒好,把前人的心血说成“不属于大陆”,怕是连基本的历史常识都丢了。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