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咱们……要不要考虑住到一起?”
当这句话在安静的房间里响起,空气似乎都凝固了几秒。这可能是你们恋爱过程中的一次水到渠成,也可能是一场充满试探的“灵魂拷问”。
“都谈两年了,住一起不是更亲密吗?”
“先同居试试看呗,总比结了婚再离婚强。”
“而且……两个人分摊房租,能省下不少钱呢。”
——这些内心独白或朋友建议,你是不是似曾相识?
如今,婚前同居早已不是“禁忌”,而成了许多情侣关系中的自然阶段。数据显示,美国76%的人在结婚前会与伴侣同居,而这一比例在20世纪50年代还不到1%;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越来越多情侣甚至把同居当作婚姻之外的长期选择。
归根结底,人们决定搬进同一个屋檐下的理由,看似五花八门,却大抵绕不开这三个核心:
1.为爱奔赴:渴望朝夕相处,让感情升温;
2.为未来“试错”:把同居当作婚姻的“试金石”,检验双方是否真的合适;
3.为现实考量:房租太贵、通勤太远,或是“反正总在一起过夜”,方便成了最强推动力。
这个决定,看似只是从“我”和“你”变成“我们”的地址变更,但其背后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问号:这个看似进步又理性的选择,真的能导向我们想要的幸福结局吗? 那个我们寄予厚望的“试婚”阶段,究竟试出的是更坚固的未来,还是更早暴露的裂痕?
别急,科学可能会给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今天,我们将借助两篇于2025年最新发表的心理学研究,为你提供一份基于长期追踪和大数据的“同居决策参考”。一篇来自美国丹佛大学,深入探查了你们决定同居时的 “初心”如何像一双看不见的手,悄悄左右着关系的最终走向。而另一篇则来自德国与英国的联合大型社会调查,其长期追踪了成千上万人从独居到同居的岁月,清晰描绘出这一决定对个人生活满意度的真实影响曲线。
485对情侣5年追踪,三种同居目的三种结局
这项发表在《Couple and Family Psychology》的研究,追踪了485名异性恋伴侣五年,探讨三种常见同居动机——“为了共度时光”、“为了测试关系”、“因为方便”,是如何影响关系的走向。
![]()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286
研究团队共对485名处于异性恋关系的成年人(平均年龄 27.1岁,67.8%为女性)开展了长达5年(2007-2012年)的追踪,记录了他们从决定同居到后续关系变化的全过程。在研究起点,71.1%的参与者已与伴侣同居,其余28.9%则在研究期间搬到了一起。五年追踪期结束后,一个鲜明的数字浮出水面:共有28.7%(139对)的伴侣最终分道扬镳。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冥冥中预示了这些关系的不同结局呢?
答案,很可能就藏在他们决定同居的“初心”里。
研究者使用专业的“28项同居原因量表”,将参与者们纷繁复杂的理由提炼为三大常见动机。结果发现,不同的“初心”仿佛是不同的起点,将情侣们引向了差异显著的关系路径:
● “为爱奔赴”型(增进亲密):这类伴侣同居的核心愿望是“想多花时间待在一起”、“让彼此更亲密”。数据显示,他们在此后的关系中表现最为稳健:关系满意度更高、吵架更少、对彼此的未来也更有奉献精神。 可以说,他们怀着共同建造未来的期待住到一起,同居生活也确实成了感情的稳固器。
● “试试看”型(测试关系):这类伴侣带着疑虑住到一起,想通过同居“检验彼此是否真的合适”。然而,数据揭示,这恰恰是风险最高的群体。统计模型显示,对“试婚”动机的认同度每增加一分,分手概率就相应上升15%,同时他们的关系满意度也更低,冲突更多。更关键的是,研究发现这种“低质量状态”在同居之初就已存在,并且在五年内并未因共同生活而得到改善——同居,并没能解决他们关系中原有的问题。
● “图方便”型(现实考量):因为“分担房租”、“住处离得近”等现实原因同居的伴侣,他们的关系走向最为“中性”。研究发现,单纯为了方便而同居,本身既不会显著伤害关系,也谈不上能促进关系。 研究者推测,这类关系的最终好坏,很可能取决于两人是否在“方便”之外,还拥有共同经营感情的内在动力。
![]()
表:同居原因如何预测同居后随时间推移的关系功能变化结果
除了动机的影响,这项研究还揭示了一个反常识的深刻洞见:所有情侣在同居之后,关系质量都会随着时间呈现相似的下滑趋势——比如满意度会缓慢下降,争吵会略微增多。
然而,决定你们在这条下坡路上是站在高处还是低处起步的,正是最初的同居动机。正如研究者所比喻的:同居更像一面“放大镜”,它并不能改变关系本来的轨迹,而只是将同居之初你们的关系状态——无论是甜蜜稳固,还是隐患重重,清晰地暴露并延续下去。它无法拯救一段根基薄弱的感情,却能让一段健康的亲密关系,在朝夕相处中历久弥新。
![]()
图:三种同居目的的关系满意度轨迹
8.8万人数据,同居后的“幸福感保质期”
如果说美国的研究是从微观上透视“动机”如何影响关系质量,那么另一项发表在《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的大型研究,则从宏观上为我们描绘了同居后的“幸福感保质期”。这项研究整合了英国和德国超过8.8万名最初“单身且独居”的成年人数据,追踪了他们从独自生活到与伴侣同居后数年的“生活满意度”变化。
![]()
DOI: 10.1111/jopy.70013
研究揭示了两个关键模式,清晰地指出了不同动机带来的长期差异:
内在动机决定幸福感峰值
研究发现,无论在英国还是德国,人们在开始同居的那一年,生活满意度都会迎来一个显著的顶峰。然而,这个峰值的“高度”却与同居的初衷紧密相关。那些为了“增进亲密”而住在一起的人,其满意度峰值显著高于那些主要因“方便”而同居的人。比如,英国“增进亲密型”同居者满意度峰值达7.2分(0-10分制),而“图方便型”仅5.9分。
真爱让幸福感更持久
更重要的是,这种差距并非昙花一现。研究追踪了参与者们同居后两三年的状态,发现“为爱奔赴”型伴侣的幸福增益表现出更强的“耐力”。他们的生活满意度在数年之后依然能稳定在较高水平。相比之下,“图方便”型伴侣的幸福感,则在同居一两年后出现了更明显的回落,逐渐趋向于同居前的独居状态。这印证了研究者的观点:同居初期的“新鲜感”会消退,但基于深厚情感联结的共同生活,才能有效抵抗时间的消耗,让幸福感的“保质期”更长久。
![]()
图:不同时间点(与新伴侣同居前约2年、1年,同居时,同居后约1年、2年)的生活满意度
为什么“试婚型”同居最危险?
两项研究都指出,“为了测试关系”而同居的情侣风险最高,背后有两个关键原因:
1. 测试心态自带负面滤镜:带着验证对方是否合适的想法同居,会不自觉地放大伴侣的缺点——比如对方忘记倒垃圾,会被解读为婚后也会不负责任,而非 偶尔疏忽,进而引发更多争吵,形成“疑虑→冲突→更疑虑”的恶性循环。
2. 同居增加分手成本,反而更难脱身:研究提到惯性理论——同居后共享房租、家具、社交圈,分手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金钱成本。数据显示,“试婚型”情侣中,37%的人明明发现不合适,却因麻烦勉强维持,陷入想分又分不了的困境。 相比之下,“增进亲密型”情侣更关注如何让关系更好,遇到矛盾会主动沟通;“图方便型”因对关系没有过高预期,反而减少了不必要的期待与冲突。
小结
两篇研究,一个从“幸福感”出发,一个从“动机”切入,却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同居本身不是感情的救生圈,也不是幸福的保证书。它更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你们关系的真实状态——如果你们感情稳定、动机纯粹,同居可能会让关系更紧密;但如果你们本就心存疑虑,指望通过同居来“试出结果”,那很可能只会加速关系的瓦解。
所以,当你考虑“要不要搬一起住”时,不妨先问自己和对方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同居?”
如果答案是:“因为我每天想醒来就看见你”,那么恭喜你,你们很可能正走在一条幸福的路上。
而如果答案是:“因为我们想看看适不适合彼此”、“值不值得步入婚姻”,那么,依据大数据研究,你们可能需要再想一想。
参考文献:
1. Thinking about moving in together? Reasons for cohabit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ship outcomes over time
https://doi.org/10.1037/cfp0000286
2. Mapping Life Satisfaction Over the First Years of Cohabitation Among Former Singles Living Alone in UK and Germany
DOI: 10.1111/jopy.70013
撰文|云舒
编辑 | lcc
来源 | 生物谷(ID:BIOONNEWS)
未经授权,禁止二次转载,如有需要联系原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