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阿姨今年53岁,最近邻居们议论得沸沸扬扬:电视上说“5类牙膏进了致癌黑名单”,用久了会伤身,还有人把自己家里囤的牙膏全扔了。
她一边刷牙一边心里打鼓——“是不是天天早晚的这些泡沫,真的能‘刷’出大病?”看似寻常的生活细节,竟暗藏健康隐忧?但偏偏这类“致癌名单”流言屡见不鲜:到底哪些信息是真的,哪些又是被夸大甚至误导?
![]()
今天,我们就带你揭开真假“牙膏致癌”之谜。到底哪5类牙膏被点名风险?它们到底危险在哪里?是“一刷成癌”,还是耸人听闻?如果真有隐患,该怎么选对牙膏?
关于“牙膏致癌”的传言,很多时候源自于对成分的误读或者媒体的夸张报道。目前尚无权威临床研究证明,日常合规使用主流牙膏,会直接引发癌症。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在评估常见牙膏原料(如氟化物、十二烷基硫酸钠、糖精钠等)时,明确表示只要在合理范围内使用,对人体健康无致命风险。
不过,误用或过量使用某些特殊成分的牙膏,可能带来健康隐患。比如部分“美白类”“三无产品”可能超标添加漂白剂、抗菌剂等,有个别成分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2B类可能致癌物”,这并不等于“必然致癌”,但高风险人群、长期过量接触确实需要关注。
事实上,中国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使用正规牙膏很少因产品本身患癌。值得注意的是,“牙膏致癌”不少统统说的是添加剂风险和使用误区,并非主流产品的普遍问题。
市面上牙膏五花八门,真正被“点名”的高风险品类,主要集中在以下5大类:
含漂白剂类美白牙膏
这类牙膏常含过氧化氢、二氧化氯等漂白物质,短期可增强洁白效果,但长期使用可能破坏口腔黏膜,造成慢性刺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警告,高浓度使用有诱发黏膜病变的风险。
含三氯生(Triclosan)抗菌牙膏
三氯生曾被广泛加入抗菌牙膏中,部分动物实验显示高剂量三氯生与肿瘤相关。欧盟已限用,美国FDA2016年也将其从“安全有效”名单中剔除。如果长时间摄入或咽入,理论上加重人体的环境荷负并增加某些癌症的概率。
![]()
非法添加激素类牙膏
一些“三无”美白、消炎牙膏,涉嫌非法添加糖皮质激素,能迅速消炎消肿,但长期用易致口腔粘膜萎缩、诱发口腔癌前病变。中国疾控中心曾报道,某类激素牙膏令“激素依赖性口炎”患者比例上升13.4%。
高含量香精香料牙膏
部分牙膏为追求口感,香精含量过高,个别成分如亚硝胺有潜在致癌风险(IARC已评为2A类致癌物)。虽然普通用量极低,但若为便宜或假冒伪劣产品,成分超标则不可忽视。
含二甘醇、二氧化钛等劣质填充剂牙膏
部分廉价牙膏为降低成本,可能检出二甘醇等化学工业溶剂,这些成分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必须严限”的有害物。长期摄入或误食,理论上提高慢性毒性和致癌风险。
值得警惕的是,其中第3类“非法添加激素牙膏”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尤其通过网络渠道购入、外包装无资质标识者。相关数据显示,一些小作坊牙膏因监管不足,查出激素超标事件屡见报端。
![]()
维护口腔健康,选择和使用牙膏同样重要。给大家几点实用建议:
认准正规渠道
市售正规牙膏在包装须有“国药准字”或“粤妆网备字号”,不在地摊、微商、无证网店购买;不迷信“进口贴牌”“白得发光”等夸张宣传。
仔细看成分表
建议优先选择成分标注明确、成分表无陌生化学物的产品,避免选购三氯生、激素类和不明香精含量较高的牙膏。
![]()
合理使用频率和用量
成年人每次挤牙膏豌豆大小即可,不用贪多;儿童尤其要选择专用无氟或低氟牙膏,家长监管。
关注个体过敏和口腔变化
如果用某类牙膏后有持续红肿、溃疡、味觉变化等,务必停用并尽快就医咨询。
结合口腔医生建议
定期口腔检查,针对牙齿敏感、牙周问题等,听取医生个性化推荐,无须盲从市面流行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